
7月20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湖北省杰青、湖北省高层次人才朱联东教授莅临我院,在东校区实训楼1509会议室为师生带来题为“对多介质环境中新污染物进行识别、溯源和健康风险管控”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报告由院长曹治国教授主持。
朱联东教授以新污染物具有来源广、毒性不明、暴露隐蔽、难降解和难治理等特点,长期富集在环境介质中将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目前新污染物识别、新污染物溯源和健康风险管控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围绕新污染物识别、溯源和健康风险管控,介绍了团队在研发快速、低成本、高准确性的新污染物识别技术,建立完善的溯源体系,并构建科学的健康风险评估和管控办法的工作进展,并针对性提出要建立因地制宜的新污染物管控措施,促进新污染物区域协同治理、开展新污染物风险分类管控,实现新污染物靶向精准治理和提高新污染物治理全民参与度,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建议。报告结束后,朱联东教授就新污染物管控、治理等相关问题与我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专家简介: 朱联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湖北省杰青、湖北省高层次人才,连续入选全球前10万顶尖科学家榜单及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共2项)及子课题(共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共2项)、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等共10余项。主要从事水土生物修复及养殖废水低碳处理等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英文专著 1 部,主编教材3 部,参编中英文专著5部,以第一(通讯)在 Water Research、Applied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中科院 1 区 55 篇,IF大于10的论文45篇)。发表的论文被引用 7300 余次、 H指数 41 (Google Scholar统计),其中 4 篇第一作者论文及 7 篇通讯作者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 ESI 热点论文,1 篇入选封面论文。研究成果曾多次被芬兰 Pohjalainen、Ilkka 等当地报纸头版专栏介绍,提交的新污染物相关建议入选中国科协“十大前沿科学问题”,被光明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报道。自2016年起先后受邀担任IEEE Access、IET Renew. Power Gener.、Energy Environ.、Front. Energy Res.等4本SCI/SSCI期刊的副主编及多本SCI期刊的客座主编、编委、客座编辑等,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余次并担任分会场主席10余次。
(环境学院 李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