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陆渔文化
|  
渔文化的概述与演变

渔文化的概述与演变

发布时间: 2021-06-07     浏览次数: 435


中国渔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渔文化发端于旧石器时期,早在五万至一万五千年前,华夏祖先就有意识地将鱼类作为实践和艺术的创造的对象,寄托着先人敬畏自然,渴求美好生活和部族繁衍壮大的美好愿望。新石器时代,渔文化的发展迎来了早期的高峰。此后,渔文化在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在不同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成果。


例如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的涂红、穿孔的草鱼眶上骨即为我们提供了渔文化发端的例证。而在山顶洞人的社会中鱼类已经不仅仅作为人类食物而展现了文化功能,表达了人类的精神意象。又如鱼骨作为最早的装饰品,充分展现了早期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同时也表达着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和征服自然的勇敢的心。到了新石器时代,在磁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出现的各类捕鱼工具和琳琅满目的鱼图和各类标志,都表明了渔文化取得的巨大发展。而鱼类一旦摆脱了最初级的生存资料功能开始作用于人类的精神层面,渔文化便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繁荣。


青铜鱼钩,来自中国半坡文化遗址



人面鱼纹盆,来自中国半坡文化遗址


在千年的演进中,中国渔文化的演进呈现一个盛衰交替,螺旋上升的趋势,内涵不断丰富,不断传承,亘古绵延。陶思炎认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浓聚着中华民族创造精神的各类鱼图、鱼物、鱼俗和鱼话,构成了我国渔文化史上历时最久、应用最广、民俗功能最多、艺术特征最强的一条文化长链。”[1]渔文化的跨越整个文明历史长河的发展得益于其内容可以不断地填充,内涵可以不断地丰富以及其功能的不断变化和扩展,这些动态的发展都给予了渔文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