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陆渔文化
|  
黄河渔文化丨黄河流域之上游的鲤鱼文化

黄河渔文化丨黄河流域之上游的鲤鱼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6-21     浏览次数: 63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据《黄河鱼类志》记载,黄河水系(包括支流)至少有土著鱼类177种。干流中的鱼类以鲤鱼产量最高,“黄河鲤”闻名国内黄河渔文化在中国渔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内陆渔文化的代表。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河段为黄河上游,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五个地区。陕西、四川两省和甘肃、青海两地的东部是大禹治水追根溯源之所在。大禹疏通黄河洪水至山西省河津县西北部,古诗云:“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黄河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河中鲤鱼也无法溯流而上,于是就有了“鲤鱼跃龙门”的传说,用来比喻全力拼搏,砥砺奋进,飞跃高升,敢想敢做。

甘肃敦煌壁画中的鱼则表示海中有无量珍宝。西夏-榆林窟003号窟西壁北侧画有在大海中遨游的两尾大鱼,此鱼的造型是以鲤鱼和鲫鱼为基础神化的,其线条流畅、鳞片清晰,双目炯炯有神,是敦煌壁画中形体最大、描写最为细腻的鱼。


西夏-榆林窟003号窟西壁


除此之外,还有表现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等各种社会活动,十分注重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宁夏地区自明朝就有渔业生产记载。明代诗人在《渔村夕照》中有这样的描述:“村居多以渔业为业,得采归来喜不穷。”(白富瑾, 吴尼尔, 张小晓, 等《话说古今宁夏黄河鲤鱼》)尤其是在素有“十里长峡”之称的青铜峡谷,由于该地区水资源未受到过多的污染,且水流平缓,泥沙沉淀,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可以其灌溉农田,同时发展农渔业;宁夏有天造地设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营养物质,更适于黄河鲤生长,因此宁夏又被称为“塞上小江南”,以其为代表的黄河上游之鲤在自古至今都非常有名(《口述宁夏. 宁夏美食寻踪:青铜峡黄河鲤鱼》)。据《宁夏通志》记载,宁夏黄河鲤的地位之高,早在清代就已成为贡品。


青铜峡谷


在民间,多流传关于鲤的传说故事,如唐代小说《酉阳杂俎》记载了唐肃宗于安史之乱时驾临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女娲化人携双鲤觐见肃宗的传奇故事。人们常唱到:“那黄澄澄的土啊,有那金灿灿的水,我们的生活这样美……红瓤西瓜甜又甜,黄河的鲤鱼肥……”因鲤肥美的口感和吉祥的寓意,鲤在逢年过节的宴席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今黄河上游地区大力发展养殖渔业、开发特色旅游业,不断提高黄河水的利用率,开拓黄河水的新用途,不断丰富鲤文化。


(图源网络,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