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陆渔文化
|  
趣味典故丨“濠梁观鱼”——庄子:人世间最大的快乐

趣味典故丨“濠梁观鱼”——庄子:人世间最大的快乐

发布时间: 2021-09-22     浏览次数: 2792

《庄子集释》卷六下《秋水》记载了著名的“鱼乐之辩”的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是水名,梁即桥梁。濠梁在今安徽凤阳。“濠梁观鱼”即在濠水的桥梁上观鱼。全文意思是: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鲦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从从容容,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晏本立写意人物画 濠梁观鱼图


“濠梁观鱼”讲庄子和惠施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除了它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其题虽小,而其旨甚大。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者的思维方式却截然不同,因而辩论的结果也就很难判断出谁是谁非。

从认知规律上来说,鱼是低等动物,本身并不具有主观意识,更不会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人和鱼更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固然无法感受鱼的情绪。但从主观意识和审美体验上来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

庄子完全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人乐鱼亦乐,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高兴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则蜡烛垂泪,兴到则青山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朱光潜语)。这些和庄子人乐鱼亦乐的情境是相仿的,也是符合艺术规律的。鱼当然不可能有喜怒哀乐,但庄周把自己游濠梁之上的快乐,移栽到出游的鱼身上;反过来更加衬托出庄周的快乐。所以,庄子之辩辩得妙趣横生,使人读后感到融融快乐,趣味盎然。

 

吴青霞 1973年作 濠梁之乐


庄子生活在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同时为了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便隐居于世。他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他认为,人应泰然处世、逍遥自在、顺其自然,所以当他看到水中鱼儿自由自在、从容游动的状态,就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了鱼身上,觉得鱼仿佛也有同样的情感。因而他不禁发出河中之鱼就是逍遥自在象征的感叹。

鱼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特征就是能够借水体快速游动,从而呈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快乐姿态。它能够拥有自由、亲近自然,呈现一种最自然、原始的面貌,这正是文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感受鱼的瞬间,庄子的“自我”与天地万物间的界限便消失了,对鱼的主观感受达到了“鱼与人”“物与己”“天与人”合一的状态,进入忘我的自由境界,认为这就是天地间最高的快乐和自由。

 

 文/于瑞哲,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