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陆渔文化
|  
趣味典故丨唐代鱼符及鱼符制度

趣味典故丨唐代鱼符及鱼符制度

发布时间: 2021-11-25     浏览次数: 2036

符牌在古代是调动军队或发布命令的信物。在我国历史上使用过的符牌多种多样,它们包括不同的材质、形状和用途。例如,先秦-魏晋乃至唐初都在使用的铜制虎符,就是虎形的符牌;武周时期的龟符,辽契丹兽头花纹的符牌,一般做调兵使用。另有象征官员身份的腰牌,明代通行的象牙制成的牙牌,还有文人喜欢佩戴的,寓意美好的玉牌。鱼符则是鱼形的符牌。



虎符、龟符、鎏金符牌


☆鱼符概况

鱼形的符牌在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据史料记载,“(高祖九年)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高祖十五年)五月丁亥制,京官五品以上佩铜鱼符。”(《隋书》,上海古籍出版社,7。)隋文帝杨坚颁木鱼符授予官员,十五年鱼符在材质上更加贵重了,木鱼变为铜制鱼。佩鱼符对官员的身份也是有要求的,在隋唐,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上朝,刺史、总管品阶则更高。所以,佩鱼自隋朝起就开始有对身份的限制了。但当时鱼符并未十分流行,所以它的形状样式和出现原因现在已不可考。

唐高祖李渊建唐后为避祖父李虎名讳,先是改为银菟符,后改为鱼符。鱼符一直用了近70年,中间还不断地扩大了佩鱼范围。武则天即位后,一度将鱼符改为象征玄武的龟符,14年后政权重新回归李姓,又恢复了鱼符的制度,并且一直用到了唐结束,到宋代也略有涉及。

 

☆佩鱼缘由

李唐为何如此偏爱鱼符呢?时人认为,鲤鱼是符瑞。《朝野佥载》(中华书局,2008年,68。)记载:“以鲤鱼为符瑞,为铜鱼符佩之。”鲤鱼代表吉祥是唐改鱼符的原因之一。又载,“…彩帨为鱼形,结帛作之。取鱼之象,强之兆也。”佩鱼是取鲤为众鱼之长,是最强的那个,用鲤鱼的鲤比喻“李”姓,就意为鲤鱼强则“李唐”强。《旧唐书》中也有相同的说法,鱼符做成鲤鱼的模样,是显示李唐强盛的地位。

 

☆鱼符之貌

鱼符整体呈鱼形,长约5-6 cm,宽约2-3 cm,平切分为左右两半。鱼嘴处设有一圆孔,供穿绳以系佩之用。内刻有佩符人的身份或使用范围,且两半鱼符分别刻有“同”字形榫卯,可互相契合,有的鱼符还会在中缝上刻“合同”二字,左右两个各刻一半,合在一起才能看到完整的“合同”,合之则可验证真假。

各鱼符之间大小不一,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鱼符鱼体尾鳍分叉,有的则合并在一起,有的有背鳍,有些则没有,表面的鳞片也大小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辨别真伪的能力。

 


☆鱼符之制

鱼符在唐代制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据《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847页)记载,“…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二曰传符,所以给邮驿,通制命。三曰随身鱼符,所以明贵贱,应征召。四曰木契,所以重镇守,慎出纳。五曰旌节,所以委良能,假赏罚。”

国家有诏令的时候就要使用鱼符,鱼符的左边一半放在宫内,右边一半发给官员,做勘验之用。唐代对鱼符的功能划分的十分详细,铜鱼符与随身鱼符虽同为鱼符,它们的使用范围和功能却不一样。按照鱼符的不同用途,将鱼符分为以下4大类。

1)铜鱼符

作调动军队、更换地方长官之用。

通常左符藏于京师,右符发给诸如督守京城的长官、军府、小型驻边军队、驻军机构、掌管皇帝禁卫的亲军等机构的长官。数量上左符不固定,发于外边的右符只有一个,通常是“左三右一”或“左五右一”,有诏令的时候取出左符,将左符与其外的右符合并勘验,勘验无误则允许发兵或任命、罢黜地方官员;勘合无误而不及时发兵,或左右符不相合,还会面临严格的处罚。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军官私下调动军队或用一个兵符调动两个地方军队之类叛乱的发生。例如,下图鱼符刻“九仙门外右神策军”,九仙门是唐代大明宫西面的城门,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要武装力量,所以这件鱼符就是朝廷派发给负责九仙门外的神策军长官,并作调兵之用的右符。除此之外,还有“右领军卫道渠府第五”和“新换蜀州第四”,分别是朝廷所存用于调遣道渠府府兵的第五枚左符,以及更易蜀州刺史时所用的第四枚左符。



2)随身鱼符

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进出宫门的通行证。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应召命”的方法和调兵用的是一样的,宫内颁下左符,和官员的右符勘验,相合则可进入宫内。“明贵贱”可从三方面来解释。首先,不同地位的人佩的鱼符的材质不一样,“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某位姓名。”其次,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佩戴,最开始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有资格,到公元686年,也就是经过了60余年,武则天扩大了佩鱼范围,一些有资历的京官才被允许佩鱼。又过了20余年,中宗恢复掌权后下特令才允许散官也佩鱼了。而到公元721年(唐玄宗时期),仍是“终身佩鱼,以为荣宠”。

在随身鱼符上,有的会刻官员的官职、机构或姓名。例如“左骁卫将军聂利计”([]Э·В·沙夫库诺夫《苏联尼古拉耶夫斯克遗址出土鱼形青铜信符》),“左、右骁卫”是皇帝的护卫部队,聂利计即持该鱼符的官员。如果是同一机构的官员也可不刻姓名,只需刻官职名称“传佩相付”即可,如刻左武卫将军传佩,“朗州传佩”或者“同州刺史传佩”,为各州刺史传递着佩戴。




谈及鱼符便离不开鱼袋的使用。鱼袋制度与随身鱼符密切相关。鱼袋本是放置鱼符的袋子,因为鱼符的尊贵,鱼袋在材质和配饰也有贵贱之分。“(高宗咸亨)五品已上赐新鱼袋,并饰以银。三品已上各赐金装刀子、砺石一具。”于是鱼袋很快就变成了官场追捧的对象。高宗又下令,“(高宗)恩荣所加,本缘品名,带鱼之法,事彰要重,岂可生平在官,用为褒饰,纔至亡没,便即追收。寻其始终,情不可忍。自今已後,五品已上有薨亡者,其随身鱼袋,不须追收。”鱼袋正式地成为了用于褒奖高级官员的饰物,而且允许终身佩戴,不论生死都不必被收回。这大大彰显了佩鱼者身份和地位的差别,若想知道某位官员的品阶,只要看一下他所佩戴的鱼袋和鱼符就能一目了然。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鱼袋的使用情况。



3)交鱼符、巡鱼符

作看守宫门、加强防卫之用。

这种鱼符左符在宫内,右符监门的长官拿着,如下图凝霄门和嘉德门的鱼符。



4)月鱼

对于唐代周边各藩属国,唐朝廷也派发其鱼符。鱼符左右各十二枚,一个月一更换,故称月鱼。通常左符存唐宫内,右授与藩国。“朝贡使各赍(jī,怀着)其月鱼而至……不合者劾奏。”鱼符上面刻着国名,藩国使者入境时以鱼为凭信,双鱼相互符合才能通过,不合则要上报。


鱼符图源罗振玉《历代符牌图录》、瞿中溶《集古虎符鱼符考》


文/于瑞哲,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