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陆渔文化
|  
渔事丨范蠡《养鱼经》中养鲤法的探究解析

渔事丨范蠡《养鱼经》中养鲤法的探究解析

发布时间: 2021-12-30     浏览次数: 319

《养鱼经》相传系春秋末年范蠡所著,为中国最早的养鱼著作,共一卷。范蠡晚年居陶,称朱公,后人遂称之为陶朱公,故本书又名《陶朱公养鱼经》等。全文以问对形式记载了鱼池构造、亲鱼规格、雌雄鱼搭配比例、适宜放养的时间以及密养、轮捕、留种增殖等养鲤方法,与后世多相类似。

 

原文:

威王聘朱公问之曰“闻公在湖为渔父,在齐为鸱夷子皮,在西戎为赤精子,在越为范蠡,有之乎?”曰:“有之。”曰:“公任足千万家,累亿金,何术?”

朱公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谓鱼池也。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鱼长三尺者四头,以二月上庚日内池中令水无声,鱼必生。至四月内一神守,六月内二神守,八月内三神守。神守者,鳖也。所以内鳖者,鱼满三百六十,则蛟龙为之长,而将鱼飞去,内鳖则鱼不复去。在池中周绕九洲无穷,自谓江湖也。至来年二月,得鲤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三尺者四万五千枚,二尺者万枚。枚值五十,得钱一百二十五万。至明年得长一尺者十万枚,长二尺者五万枚,长三尺者五万枚,长四尺者四万枚。留长二尺者二千枚作种,所余皆取钱,五百二十五万钱。候至明年,不可胜秆也。”

王乃于后苑治地,一年得钱三十余万。池中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又谷中立水六尺,所以养鲤者。鲤不相食,又易长也。

又作鱼池法,三尺大鲤,非近江湖,仓促难求。若养小鱼,积年不大。欲令生大鱼法,要须截取薮泽陂湖饶大鱼处,近水际土沙十数载,以布池底。二年之内,即生大鱼。盖由土中先有大鱼子,得水即生也。(来自《齐民要术》)

 

译文:

齐威王拜访陶朱公范蠡,问道:“听说先生在太湖为渔父,在齐国自号鸱夷子皮,在西戎又自称为赤子精,到越国才称范蠡,是这样的吗?”范蠡回答说:“是这样的。”齐威王又问道:“先生资产胜过千万家之和,达到亿万之多,不知用什么好办法做到的?”

范蠡回答:“集货生财之道有五样,水产养殖排第一。水产养殖,就是所谓经营鱼池。用六亩(据《中国度量衡史》,周制1亩≈今制0.372市亩≈今2-3亩)地的面积开挖为鱼池,池中布置一些土墩。准备怀卵雌鲤鱼长三尺(周1尺≈今1尺的0.597319.9cm,三尺≈60cm)二十条,雄鲤鱼长三尺(约60厘米)四条,在十二月(周代以十一月为正月)上旬的庚日(第7天)让鱼池中保持安静不加惊扰,则鱼必然会正常交配生产。到四月时往池内放养一只神守,到六月是往池内放养第二只神守,到四月是往池内放养第三只神守。所谓神守,就是我们常说的鳖。之所以往池中放养鳖,是因为传说鱼的数量达到三百六十条以上,则会有领头蛟龙出现,并将其他鱼带走飞离,池内有鳖(神守)则鱼不会飞离了(用传说说明鱼鳖混养的好处)。鱼在鱼池中围绕众多土墩来回逡游,就感觉象在自然的江湖中一样。到来年二月,就可以捕捞15厘米的鲤鱼一万五千条,45厘米大的鲤鱼四万五千条,30厘米长的鲤鱼约1万条。一条价值五十钱,折算成现金就是一百二十五万钱(按现今一般渔业产量来比较,其产量十分夸张,如果这些数据正确,应该是鱼池开挖的面积有误)。又过一年可捕捞长15厘米的鲤鱼十万条,长30厘米的鲤鱼五万条,长45厘米的鲤鱼五万条,长60厘米的鲤鱼四万条。筛选尺者二千条长30厘米的鲤鱼作亲鱼,其他全部卖掉折现,可以得到五百二十五万钱。又过一年,就多得不可称量了。”

齐威王于是在后苑开挖鱼池,一年就得到三十余万钱。鱼池中有许多土墩和沟谷,沟埂离水面深约30厘米,沟底离水面深约1米,在这种鱼池养养鲤者。鲤鱼就不会相互残食,又容易生长。

范蠡还提到营建鱼池的方法,通常45厘米的大鲤鱼,不在大江大湖中捕捞,一般很难捞到。如果只养小鱼,过很长时间也养不大。所以想鱼池中养出大鱼,就必须在盛产大鱼的湖沟港汊,挖取大量的靠近水边的淤泥,铺垫在鱼池底部。这样两年之内,就会养出大鱼了。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土中原来就有生成大鱼的因子,遇到池中之水后就起到促进大鱼产生的作用了。

 

一、科学内涵

根据“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养鱼经》的科学内涵如下:

(1)点明水产养殖尤其是池塘养殖的重要性。“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谓鱼池也。”在集货生财的五种方法中,水产养殖居首位。范蠡准确地判断出池塘养鱼在当时的重要性,并提出建造鱼池的观点和方法。

(2)鱼池构造科学合理。《养鱼经》描述鱼池:“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截取薮泽陂湖饶大鱼处,近水际土沙十数载,以布池底”“池中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又谷中立水六尺。”在6亩的鱼池中,池底建有9个小丘、8个凹地,小丘上部为浅水区域,凹地上部为深水区域,这样就给鲤鱼创造了一个类似天然生态的自然环境。就整个池塘来讲,它既是亲鱼的饲养池,又是孵化池,还是幼鱼的培育池,适合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以鲤为养殖对象有理有据。经文记载:“鲤不相食,又易长也。”指出养鲤的主要原因是鲤个体之间不会互相残食,即使不同规格的鱼放在一起养也不会出现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此外,鲤鱼很能很快适应池塘的养殖环境,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并可自行产卵繁殖。

(4)亲鱼规格有科学依据。通常情况下,长江流域的雌、雄鲤一般在2龄达到性成熟,我国北部地区各水域中的鲤在2-3龄也可全部成熟,规格也稍大一些。经文记载范蠡选用“怀子鲤鱼长三尺……牡鲤鱼长三尺”,范蠡所处时代为春秋末期,根据《中国度量衡史》,周代1尺约等于今1尺的0.5973,今一尺约为19.9厘米,故周代三尺约为今天的60厘米[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商务印书馆,1993]。体长60厘米的鲤鱼体重一般在7-8斤左右,少数肥满的在10斤左右,类似这种体重和体长的鱼基本在三龄以上,性腺已成熟,发育完全,体格健壮,所产的卵较易于孵化,也易于成活。同样,雄鲤也是“长三尺”,性腺成熟,体格健壮,这样受精率和孵化率就可得到保障。

(5)放养时间适宜。《养鱼经》说在“二月上庚日”放鱼入池,古时各朝各代的历法各不相同,周历把现在冬季农历十一月做为正月,故周历“二月”就是现在的农历十二月;十日为一旬,每月第七日为庚日,因此“二月上庚日”便是如今农历十二月上旬的第七日。范蠡对放养时间的选择是有科学道理的,第一,冬季水温低,鲤几乎全天伏于水底,游动缓慢,此时放鱼入池不致损伤鱼体;第二,长江流域鲤鱼在每年的3-5月开始产卵,4月份达到盛期。而范蠡在长江中下游的太湖养鱼,鲤一般在3月开始产卵,所以《养鱼经》中提出于农历十二月(公历二月份)左右提前将鱼放入池中是十分合理的。

(6)掌握了自然孵化技术。文中提及将鱼放入水中时要注意“令水无声”,因鱼卵无鳞片等组织保护,所以在放鱼入水时动作要轻,不要使鱼和水有撞击声,以免鱼卵受到损伤。这样鲤在池中才能正常生长,到了产卵季节就能孵化出小鱼。

(7)已具有良种培育意识。《养鱼经》指出鱼获丰收后还要“留长二尺者二千枚作种”,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具有鲤鱼的良种培育意识。这些留养之鱼约长40厘米,健壮的体格有利于鱼类的健康繁衍。

(8)已具有鱼鳖混养、轮捕的意识。《养鱼经》记载,在放养亲鱼后,一年后,捕捞部分l尺长、2尺长和3尺长的成鱼,第3年再捕捞1尺长、2尺长、3尺长和4尺长的成鱼,留2尺长的鲤鱼2千尾作种,即在一年后就开始实施大小鱼混养,这样既能提高饵料、肥料的利用率,又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存疑之处

(1)雌雄搭配比例存疑。《养鱼经》规定“怀子鲤鱼二十头,牡鲤鱼四头”,即雌、雄的比例为51。根据现在的鲤鱼孵化经验来说,鲤产卵受精时一般2-3尾雄鱼追逐一尾雌鱼,即雌雄比例基本为1213,这样才能保证鲤的受精率。而在经文中记载的雌雄配比下,雄鱼过少就会导致有些鱼卵不能受精而浪费,从而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

(2)“神守”有待考究。文中提到四月、六月、八月要放入神守,也就是鳖,其作用是为了不让“蛟龙”带鱼飞走,这是非科学的迷信思想。

(3)产量有所夸大。“至来年二月,得鲤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三尺者四万五千枚,二尺者万枚。”“至明年得长一尺者十万枚,长二尺者五万枚,长三尺者五万枚,长四尺者四万枚。”按现今一般渔业产量来比较,其产量十分夸张,如果这些数据正确,应该是鱼池开挖的面积有误。

 

尽管《养鱼经》在产量等方面仍有值得推敲之处,但它依然是中国养鱼史上值得重视的珍贵文献。



(于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