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进校园 | 鲤韵传承:鲤鱼文化中的科学密码与文明元素
为深度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传承,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基因融入青少年成长血脉,全面构建兼具科学思维与人文底蕴的现代素养体系。5月23日下午,河南省原生鱼类保护利用科普专家团队走进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校,开展“科普进校园”主题活动。专家团成员、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张玉茹以《豫见黄河鲤——鲤鱼文化的探寻与传承》为题,为七、八年级共计120余位学生带来一场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的知识盛宴。
科学维度:解码黄河鲤的生态密码
讲座中,张老师首先揭开黄河鲤的生物学面纱:“金鳞赤尾的黄河鲤,不仅是黄河流域生态链的重要一环,更以高蛋白、低脂肪的肉质成为河南特色经济鱼类。” 她讲述了“鲤跃龙门”的典故,描述黄河鲤如何适应生存环境,将传统文化中鲤鱼的象征意义与现代生态保护知识相结合,润物细无声地将坚韧不拔的精神传递给学生。
文化脉络:穿越千年的鲤韵传承
“从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到唐代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鱼符,鲤鱼始终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张老师以时间为轴,串联起“羊续悬鱼”的廉政典故——东汉南阳太守以悬鱼拒贿的故事,让学生们惊呼“原来鱼还能当廉政符号”;解析“卧冰求鲤”典故时,她展示清代木板年画中的孝子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内涵。最引人入胜的当属诗词品鉴环节,当“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诗句投影时,她同步展示河南博物院藏的汉代陶鲤模型:“千年前的洛阳人就把鲤鱼视为珍馐,这比欧洲观赏鲤文化早了整整十个世纪。”
沉浸式互动:触摸文化活化石
“谁能说出带‘鲤’字的诗句?”话音未落,学生们纷纷回答,从“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张老师通过栩栩如生的图片带学生“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鱼纹陶器展厅,河南博物院、青岛邮电博物馆和平原博物院,发掘其中的鲤鱼元素。
此外,张老师通过AI作图的方式,以“黄河”“送你大鲤鱼”“牡丹花”“麦田”等元素,给学生传递河南鲤鱼文化,让同学们感受科技与文化的碰撞的力量。活动结束后,科普团队向积极参与互动的同学们赠送了科普文创礼物。
这场融合科学严谨性与文化趣味性的讲座,如同一尾灵动的黄河鲤,在学生心间激起涟漪。当孩子们知道身边的黄河鲤既是生态保护的‘活标本’,又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这种认知碰撞正是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最佳实践。通过此次科普活动,相信会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知科学、爱文化、护生态”的种子。
(米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