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高校仿真虚拟项目平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得到学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河南师范大学不断深化高校仿真虚拟项目平台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提高高校仿真虚拟项目平台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以“寓道于业、寓教于策、寓学于做、共同成长”为理念,依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发掘河南省红色资源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校内高校仿真虚拟项目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课堂叙事性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网络延展式教学四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功能互补的CPBN实践教学模式。《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中青在线、《东方今报》、猛犸新闻客户端等新闻媒体对我校高校仿真虚拟项目平台CPBN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次报道,省委书记谢伏瞻在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给予高度评价。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中学生多、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资源多、教学主题不明确、教学模式难以复制、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始终是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些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充分利用河南省红色资源数量大、精品多、区域特色鲜明的特点,发掘红色资源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把红色资源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形成了课堂叙事性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网络延展式教学四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功能互补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利用校内高校仿真虚拟项目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以红色资源为主要内容,开展情景式教学,不仅丰富了高校仿真虚拟项目平台实践教学内容,而且实现了每名学生的真正参与。2010年以来,在学校相关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先后投资350余万元,建成了一个集开发、移植、整合、展演、制作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借助实践教学平台,结合高校仿真虚拟项目平台各门课程内容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把相关红色资源人物、故事、历史事件、调研报告、采访内容等,做成案例或改编成不同艺术形式,采用“历史场景再现”“舞台模拟”“模拟教学”“虚拟实践”等形式,分享自己在红色基地的亲身体验,通过同辈群体的演绎,提升高校仿真虚拟项目平台的说服力、感染力。目前,学校和学院正着手把“口袋”博物馆引入实践教学平台,从而更好地服务平台情景式教学和课堂叙事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