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虚拟仿真系统,请使用谷歌浏览器 关闭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教学资源

学院拥有“河南省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和“河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为校级特色应用研究基地,该中心已经通过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初审,正在申报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Henan Normal University Teenager Issues Research Center,以下简称“中心”),源于八十年代的学校德育教研室,始建于2003年3月,2005年获批为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获批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基地”。

1.基本情况

设置有5个研究室:青少年问题研究室、青少年发展研究室、青少年教育研究室、青少年理论研究室、青少年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室。

中心主任为高中建教授。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取得博士学位的15人。外聘专家有风笑天、陆士桢、赵万里、田杰、孙抱弘、关颖6人。学术带头人高中建、罗建平、刘怀光、路琳等教授曾分别获得“中国青少年研究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学术队伍整体结构合理,人员素质较高。

现有研究和办公用房有300余平方米,设有办公室、专家工作室、资料室、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均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

中心的总体规划与设想是成为集科研、教学、培训、咨询、交流、合作多功能为一体的研究基地与服务平台。具体目标如下:(1)青少年研究与资料信息中心;(2)青少年工作者与团干部的培养中心;(3)青少年成长咨询与服务中心。

2.学术交流

曾先后邀请王顺生、段忠桥、史柏年、刘少杰、陈涛、葛剑雄、李崇富、沈杰、田杰、黎陆昕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中心讲学。举办了“社会工作与青少年问题学术研讨会”“河南省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青少年发展状况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3.社会服务

1)青少年成长工程建设。多次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团中央、国家人口计生委等的委托课题,围绕青年性教育、青年创业就业等问题展开教育工程建设;(2)社会调研。就“我国‘80后’新生代社会认同建构与社会建设参与研究”、“青年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农村青年社会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青年群众工作创新研究”等社会热点问题在全国多个省市展开调研;(3)应用采纳。研究成果多次被共青团中央、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妇联、河南省永城市青少年监狱等单位采纳。

  

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以历史文化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文学院、旅游学院为校内协作单位,同时联合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及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和安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建设而成。主要研究方向为红旗渠精神,兼顾河南省其他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

 “研究中心”实行开放式用人机制,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组建了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学术水平高、学缘和学历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成立了以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统筹指导中心的学术研究及其他学术活动。中心主任为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邦山教授。中心办公室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负责课题申报、学术活动、简报编发、日常管理,以及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其他“研究中心”的协调与沟通。

 “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是:经过1—2年的建设,努力形成红旗渠精神及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联盟,把中心打造成红旗渠精神研究的高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宣传教育的阵地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智库。以研究宣传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为主线,整合高校研究力量,实现横向联合,形成党史、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的研究联盟,推动实质性合作和协同创新,建设党史和革命精神研究的高地、革命传统教育宣传的阵地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智库,为学习研究宣传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文化,挖掘中国共产党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承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作出积极贡献。

  

河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

河南师范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于2013年3月正式成立,同年12月,获批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河南省唯一一所关于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专门研究机构。

本中心旨在提升河南省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河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河南省少年儿童组织管理部门提供改革思路和政策研究建议,帮助少先队工作者更好地掌握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规律性,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为中小学少年儿童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从而以高层次的学术资源服务社会。

“研究中心”依托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河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积极组建学术梯队,凝练研究方向,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在主任刘怀光教授、副主任岳杰勇副教授、王君健副教授,及马福运教授等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通过整合学术团队,汇集了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1人,其中,取得博士学位的12人。“研究中心”还将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一线中小学名师为兼职教授或兼职研究生导师。

目前,“研究中心”下设有4个研究室:少儿思想意识研究室、少儿组织研究室、少儿社会工作研究室、少儿组织实训研究室。另与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师范大学团委联合建立了“团干部培训基地”、“未来学院”等合作基地,拥有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乡市一中、河师大附小等多家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利用了学科与人才优势,为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务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为少年儿童组织工作者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培养贡献了力量。

今后,“研究中心”将邀请团中央少年部相关负责人、教育厅相关处(室)领导、团省委及国内外相关学科专家讲学和指导,将致力于“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方面的学科建设、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在职培训、数据资源建设等工作,力争建设成为河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教学科研、培训研修示范基地。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