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举行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暨安全工作会议


为响应校团委暑期社会实践号召,落实商学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7月1日下午,商学院于学院119报告厅举行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暨安全工作会议。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淑明、团委副书记郭琛昊、各项目指导老师与全体实践团队队员参加会议。
会议伊始,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随后,实践创业部主要负责人牛惠民对参加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团队进行介绍。学生代表陈盈颖代表全体实践成员向领导老师致以诚挚感谢,并承诺将以严谨的态度投入社会实践,在走访中求真知、长才干。郭琛昊对各实践团队表示期许,并对相关安全保障工作进行安排与强调。最后,马淑明高度肯定同学们对本次社会实践的重视态度,鼓励同学们要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调研中加强沟通交流,积累成长经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她建议同学们用实践“小切口”打开“大视野”,以“小经验”积累“大收获”,以“小行动”融入“大时代”,将青春扎根于祖国的山河,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最后,全体成员于商学院办公楼前合影留念。
深耕细研,笃行致远。本次会议的顺利举行,明确了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目标任务及内容安排,也有利于同学们强化责任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同学们切实投入基层服务,为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学院 田源 徐毓怡/文 仇佳梦/图)
豫北馆内忆峥嵘,党庆日里启新程——商学院 “革命星火铸精魂,赤子丹心续红脉” 红色主题研学路线调研团赴新乡豫北抗战纪念馆开展调研活动

“从嘉兴南湖上的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104 年的风雨兼程,党始终与人民紧紧相依。” 7月1日,商学院“革命星火铸精魂,赤子丹心续红脉”红色主题研学路线调研团赴新乡豫北抗战纪念馆进行实地调研。
纪念馆门前的五星红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庄严肃穆的鎏金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调研团成员们身着统一队服,心怀崇敬与热忱,开启了一场难忘的红色精神探寻之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把把锈迹斑斑的武器、一件件破旧却整齐的军装,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团队师生在展馆负责人的带领下穿梭于各个展区,倾听动人的抗战故事,感受厚重的历史气息。随着讲解深入,团队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太行山下的游击队员在青纱帐中穿梭,听到了黄河岸边抗日军民的呐喊。当负责人讲到革命先辈们为了保护群众转移,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事迹时,不少同学眼眶湿润,肃然起敬。参观过程中,一段悠扬的歌声传来,同学们循声望去,只见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自发站在雕像前,手捧红色歌本,用略显沧桑却饱含深情的嗓音高唱着《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红歌。她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闪烁着信仰的光芒。一位老奶奶动情地说:“毛主席带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党就是我们的大救星!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啊!”

在与馆内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的交流中,同学们认真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积极交流和分享心得体会。其中,团队成员李昊严感慨道:“以前在书本上了解历史,总觉得有些遥远,今天来到这里,看到这些展品,听到这些故事,才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他们的信念,他们的牺牲,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盈盈星火引前路,片片丹心映征程。此次参观学习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与铭记,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赓续,有利于引领团队成员学深悟透抗战精神,深植家国情怀,并将此次所学所悟融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红色精神,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商学院 徐毓怡 陈盈颖/文 仇佳梦/图)
“智能”驱动,“光芯”引领——“人工智能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调研团赴百合光学、芯睿电子两家企业实地调研

“AI是未来,但落地生根还需突破多重壁垒。”7月2日,商学院“人工智能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调研团深入河南百合特种光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河南芯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升级的现状与挑战。
步入河南百合特种光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光影世界,调研团亲身体验了创新成果:在幻影成像实验室,“玉龙”在空气中立体流转,成员们伸手触碰悬浮的文物光影;智能阅读体验区,书本在“抬头阅读镜”的折射下清晰呈现,脖颈负担悄然消解。参观生产车间时,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依买家需求定制研发制造”的商业模式,指出这种模式能显著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市场竞争力,同时有力增强了产品的附加值,是企业持续驱动创新、保持发展活力的核心策略。而在谈及AI应用时,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AI技术的深度融入尚受多方条件制约,但数智化转型已是必然课题。”

转至河南芯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精密仪器运作的嗡鸣声仿佛奏响科技强音。企业负责人自豪地展示了企业自主研发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芯片、驻极体传声器芯片等核心产品,详细介绍了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链条数智化工艺流程。他说道:“从航空航天到智能穿戴,国产芯片要真正走向全球市场,智能化升级是核心的突破路径。这不仅意味着我们要在芯片本身集成更强的AI算力、更高的能效比和更可靠的连接能力,更需要企业主动承担起引领创新的责任。”

调研结束后,两家企业的对比引发团队成员深思。其中,团队指导老师、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师李波博士对本次调研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同学们提出殷切期望。他谈道:“这次调研如同打开两扇窗——一扇映照出转型阵痛中的坚守,一扇投射了技术破壁后的曙光。希望同学们将芯睿“智造先行者”的开拓魄力和百合“基础攻坚者”的攻关韧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助力国产芯片崛起的浪潮中来,成长为支撑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栋梁之材!”
此次深度探访,为调研团搭建起洞悉智能科技前沿应用的宝贵平台。不仅深化了商学院学子对“人工智能+制造”融合实践的认知,更精准捕捉了区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强劲脉搏,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注脚。
(商学院 傅钰涵 徐毓怡/文 张静/图)
太行山下铭烽火,金色党徽映初心——商学院 “革命星火铸精魂,赤子丹心续红脉” 红色主题研学路线调研团赴卫辉小河店村与太行八路军抗战展览馆开展调研活动
“峥嵘岁月古今相继,太行精神薪火相传。丰功伟绩千秋不灭,历史丰碑万年不朽。”7月3日上午,商学院“革命星火铸精魂,赤子丹心续红脉”红色主题研学路线调研团赴卫辉小河店村与太行八路军抗战展览馆开展调研活动。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青石板路,却让队员们胸前的校徽更加闪亮。纪念馆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走过一个个展柜,深情讲述历史文物背后汲淇联合县军民共同抗战的动人故事。当讲到三个抗战老兵与敌人英勇作战的英雄事迹时,老人不由感慨:“我们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老一辈抗日英雄舍生忘死、艰苦奋斗换来的。你们是祖国的花朵,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你们一定要铭记老一辈英雄的精神,把我们新中国建设得越来越好啊!”

“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用血肉筑起的精神长城。”随着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话语在耳畔响起,团队成员怀着虔诚与敬仰走进太行八路军抗战展览馆。肃穆的展厅里,时光仿佛在此凝固——泛黄照片上年轻战士坚毅的目光穿越八十载光阴直抵心灵,军用水壶上每一道斑驳的划痕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作战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清晰勾勒出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轨迹,历经战火的老党旗镌刻着共产党人的赤诚。望着那些记录了抗战记忆的文物,团队成员陈盈颖感慨道:“站在这里,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的脉搏。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此次红色调研之旅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接续传承,有利于鼓励团队成员以史为鉴,以志为帆,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优秀品格,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强国有我”的担当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光荣与梦想。
(商学院 徐毓怡 陈思琪/文 仇佳梦/图)
“智”引转型,“缆”筑新基——“人工智能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调研团赴河南胜华电缆集团实地调研

“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7月2日下午,“人工智能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调研团走进河南胜华电缆集团。这座始建于1954年的老牌企业,如今正经历智能化浪潮的洗礼。
推开展览室的大门,负责人以一幅幅历史照片、一组组产品样本为脉络,将集团的奋斗历程娓娓道来。从机械部定点骨干企业的辉煌,到高压交联电缆研发的突破;从传统生产线的轰鸣,到智能化车间的精准操控;从单一产品结构,到覆盖电力、矿用、特种电缆等上万种规格的产业矩阵——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凝聚着胜华人“以创新破困局”的执着。而在智造车间中,热浪裹挟着机械轰鸣扑面而来,自动化设备精准运转,工人们专注操作,电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生产流程一览无余。团队成员驻足观察,近距离感受智能化设备如何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

互动环节中,团队成员围绕数字化转型成本、人才梯队建设等话题与企业方展开交流。负责人坦言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与低价竞争的双重夹击,但胜华正以人工智能为契机,寻求新的突破点。交谈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团队指导老师、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师李波博士对本次调研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同学们提出殷切期望。他谈道:“胜华电缆的智能化转型之路是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生动诠释。希望同学们深入理解产业底层逻辑和痛点,勇于将前沿技术融入实践,驱动创新。未来属于能将创新与产业深度结合的开拓者,期待你们成为这场变革的新生力量!”
本次调研呈现了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鲜活样本,深化了团队成员对人工智能重塑电缆制造底层逻辑的认知,帮助团队成员更深刻地体会到技术创新与产业深耕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激励同学们点燃创新之魂,在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新一轮产业革新的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行,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商学院 徐毓怡 傅钰涵/文 段郑媛/图)
归雁启航探振兴,青春聚力兴乡路——河南师范大学“归雁启航,青力兴乡”实践调研团赴辉县市孟庄镇开展调研
“乡村的振兴之路因人才的汇聚而熠熠生辉。”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才引进政策落地实效,探索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发展路径,7月5日,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归雁启航,青力兴乡”实践调研团赴辉县市孟庄镇开展专题实践调研活动,以青春视角探寻乡村振兴的人才密码。
上午,调研团师生与孟庄镇政府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工作人员详尽介绍了孟庄镇产业与经济发展现状,重点解读了该镇近年来推进的人才引进工作举措与显著成效。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到提供人才公寓,从“岗位定向培养计划”到“政校企合作”平台,每一条政策都如同一粒粒种子,播撒在乡村发展的沃土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的活力。座谈会上,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工作人员围绕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宏观数据和具体案例为同学们一一解答。本次交流座谈会为调研团后续的访谈调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随后,调研团前往高村,与返乡青年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在村口的树荫下,调研团与返乡青年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倾听他们的创业故事。“回到家乡创业,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每一次突破都让我更加坚定。乡村需要我们,我们也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的话语充满力量,深深的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成员。

下午,调研团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实地走访了京东物流孟庄分拣中心、玉泉滤业有限公司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企业。企业负责人向调研团成员讲述了企业的成长历程,并指出企业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稳步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其中,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更多有知识、有想法的年轻人能加入我们,共同推动乡村企业的发展。”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调研团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企业访谈等多种形式,不仅收集了大量有关人才政策落地效能、乡村人才需求结构、青年返乡现状与挑战的第一手资料,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思考自身成长路径,为未来服务乡村发展积蓄力量,以所学所长和青春智慧激活乡土发展新动能。
(商学院 赵玮 房希斌/文 张競文/图)
探寻人才振兴密码,解码乡村发展未来——河南师范大学“归雁启航,青力兴乡”实践团赴辉县冀屯镇实地调研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回归与扎根,这是一场唤醒田野,点亮希望的征程。”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实施,7月3日,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归雁启航,青力兴乡”实践调研团奔赴辉县市冀屯镇,开展一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度座谈与基层调研,解锁乡村人才振兴的“密码”。
清晨的阳光洒在乡间小道上,实践团的成员们踏着朝霞,来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站内,一块块生动的展板、一件件真实的案例,全方位展现了工作站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果。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一副副高校智慧与乡村大地深度融合的壮丽画卷在成员们面前铺展开来。随后,实践团与乡镇政府及团委工作人员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座谈交流。镇政府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举办的“青聚冀屯·智汇家乡”返乡大学生座谈会、“乡村振兴·电商公益培训班”等一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团队成员们围绕活动成效、乡村岗位现状、人才留用难题等问题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其中,一位返乡创业的青年企业家分享道:“在这里,每一份努力都能开花结果。当看到自己参与的项目为家乡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

座谈结束后,实践团深入村庄开展问卷调查。团队成员穿梭在村落房屋间,与村民们闲话家常,聆听村民们的热切心声,并于亲切的交流中进一步了解了乡村发展进程中的人才需求、学生返乡意愿及就业创业的困境。最后,工作人员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冀屯新坐标——匹克球馆。作为当地“文体 + 乡村振兴”的创新载体,它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业态的发展,形成了“以文聚人,以业留人”的良性循环。站在球馆前,望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团队成员尤鹏琳感慨地说道:“这不仅仅是一座球馆,还是乡村活力的象征,是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在这里,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冀屯匹克球馆建设的成功实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充实。”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巾,实践团深入基层一线,以青年视角观察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探寻人才发展之路。后续,实践团将对调研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乡村人才振兴贡献更多青春智慧和力量。
(商学院 赵玮 尤鹏琳/文 张競文/图)
青衿之志访忠魂,履践致远书新篇——商学院“革命星火铸精魂,赤子丹心续红脉”红色主题研学路线调研团赴青年洞与杨贵故居实地调研
“信仰之光,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为传承与弘扬先进精神,帮助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强化榜样示范与引领作用,7月5日,商学院“革命星火铸精魂,赤子丹心续红脉”红色主题研学路线调研团赴青年洞与杨贵故居实地调研。
晨雾缭绕,溪流潺潺,太行山脉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团队成员踏着湿润的石阶向上攀登。当“太行公仆吴金印”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时,同学们怀着对一位共产党员的崇敬之情驻足,凝望这些镌刻在巍巍太行之上的精神丰碑。 蜿蜒的山路上,一块块斑驳的石碑静静伫立,记录着吴金印同志带领群众筚路蓝缕、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扎根基层六十余载,吴金印同志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群众当亲人,同群众一起治水开洞、修坝造田,干出了使荒山野沟变成米粮川的不凡功绩。“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些机械设备?全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石阶旁坐着的一位老大爷回忆道,“吴书记总是第一个进洞,最后一个离开,有次塌方差点要了他的命......”团队成员们屏息聆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条不足两米宽的水渠,就是红旗渠的‘摇篮’。”在石板岩镇杨贵故居前,一位老人指着门前蜿蜒的水渠,向到访的团队成员娓娓道来。穿过爬满藤蔓的灰砖门楼,团队成员瞬间被故居的简朴震撼:斑驳的方桌上是1960年的煤油灯,墙角整齐摆放着三双磨破底的布鞋,墙上悬挂的《林县水利规划图》已经泛黄卷边。 “这些鞋底都是杨书记徒步考察太行山水系磨破的。”讲解员指着一处特别的展柜,“最远的一次,他连续走了18天,双脚都磨出了血泡。”随后,团队成员围坐在石磨旁观看1965年杨贵书记带领村民开凿红旗渠的纪录片片段。观看结束后,团队成员单志正深情感慨:“从青砖小院到太行天河,我读懂了‘人民’二字的千钧重量。新时代的红旗渠,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续写。”

此次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团队成员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效仿先进典型的宝贵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与发扬人民公仆精神,树立为国为民的服务和奉献意识。今后,商学院将持续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弘扬红色传统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学子在新时代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商学院 徐毓怡 李昊严/文 仇佳梦/图)
墙绘焕彩原阳景,青春助力三农兴——商学院“青春绘影”实践团赴新乡
市原阳县开展实践调研


鲜亮的橙红攀上斑驳土墙,金黄的稻穗在砖缝间 “生长”,7月5日,商学院“青春绘影”乡村振兴实践团赴新乡市原阳县阳和乡葛埠口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炎炎夏日,空气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调研团队背上行囊,踏上墙绘乡村振兴之路的征程首站——原阳县阳和乡葛埠口村。团队成员抵达前,当地村支书袁书记及干部用白漆为墙面铺就素笺,为实践团成员勾勒墙画做好充分准备。实践团成员身着红色志愿服,顶着盛夏酷暑,用颜料在土黄色墙面上勾勒出澄黄谷穗、秀美山水与原阳特色农产品图景。原本剥落的墙皮被 “丰收稻田”“原阳大米” 等主题画作覆盖,与新潮卡通形象相得益彰,使老旧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村民们感叹道:“墙根的杂草清了,杂物码齐了,画里的光景像是活了过来,墙绘不仅美化了村容,更让乡土文化有了具象化的表达”。阳和乡刘书记则表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人才的集聚和培养,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动力,相信在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阳和乡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据悉,此次墙绘实践调研通过创造性转化的方式,将原阳葛埠口村的斑驳旧墙变为文化长廊,也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葛埠口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和所获成果,激发了同学们的乡土认同感。接下来,学院将持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教育工作,推动乡村“墙绘+”产业创新转型与健康发展,并持续推进常态化调研与乡村合作,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商学院 陈兆霞 李娇阳/文 李
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