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
发布人:wushu  发布时间:2017-06-20   浏览次数:659

太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作为东方武术文化的一块瑰宝,它不但荟萃了中华传统武术和中国古老哲学、医学、兵法、美学、运动学的精髓,而且融技击、强体、医身、益智、养生健身、陶冶情操于一体,通过练拳者长期习技、研理,潜移默化,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一、金一明《武当拳术秘诀》序跋鉴鉴赏

  1、郭序

  呜呼!运筹帷幄,固能决胜疆场,锻炼身腰,亦足振兴国脉。班超投笔,未必无练习工夫;祖逖着鞭,亦必赖精神振作。楚霸王拔山举鼎,虽云天武神威;达摩祖精劲神功,要亦凝神炼气。此吾友一明金子武当拳术一书之所由作也。一明金子,吾扬望族,邗水世家。毛锥简札,果然戎马书生;裙屐翩翩,不愧英雄儿女。花拳绣腿,早授业于名师;巧打神拿,亦遍访诸好友。长拳短肘,要皆信手拈来;运气提工,无不随心所欲。是以造诣功深,得秘诀于少林;精华萃集,复阐扬夫武当。本三丰之要诀,为内家之正宗。虎蹲猿跃,鹘落鹰扬,点法贵乎探爪,步法重在贴樁。既有赶打等打之分,复有生门死门之别。内家之字诀,等于西洋之拼音;武当之秘传,宛似中文之勾划。其中奥妙,无不讲求。苟非一明先生之研究有年,何以发其精而撮其要,即其浅而言其深哉?而况党国多艰,列强环伺,若不于拳术功夫加意探索,欲吾种族之强盛难矣。是书告成,梓而出之,盖亦强吾种族之工具也,是为序。民国十七年冬月中旬江都郭庆谨序

  2、自跋

  先进尝云:“学打三年,不如真传一话;练拳千着,不及明眼一言。”良以习技不难,难在得真传与秘窍耳。昔者,武侠犯禁,千金易得,一诀难求;今也,国术重光,应供所长,以公同好。著者不敏,于拳术未窥奥蕴,于武当未进堂阶,仅就目见耳闻,历年心得,掇拾成篇,贡诸当世。自知一得之愚,不免为方家窃笑,第就派立言,顾名思义,或细流土壤,聊为习技者之一助云。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二、许霞厚《太极拳势图解》序跋鉴赏

  1、张一麐序

  “自秦政一统,世主忘人民之尚武,去古者兵农合一之时益远。国人多媮惰委靡;霸天下者乃大欢。”

  2、杨敞序

  “拳技有内外两家,外家袓达摩祖师,曰少林派;内家祖张三丰先生,曰武当派。其所资为师承之具者,不外乎着与劲。形于外者为着,蕴于内者为劲。着其质也;劲其气也。着其体也;劲其用也。气质兼修,体用皆备,而后可以言拳。外家与内家之别,即以着与劲二者言之,外家精于着;内家邃于劲。犹汉儒 之重训诂,宋儒之明性理,虽各有独到之处,要亦并行而不悖。世人不察,以为外家主刚,内家主柔,乌知刚柔不可偏重,且亦未尝须臾离哉。太极十三势①,传自张三丰。张固道家者流,故其论太极拳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又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走也,黏也,皆当于劲中求之,必也感觉灵敏,无有窒碍,而后可谓之懂劲;必也随机因应,一任自然,而后可谓之阶及神明,与老子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之旨,正无以异。拳家论劲至此境界,亦可谓臻无上上乘矣。”

  校注:①势,原作“式”,一过性假借。《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八门五步》:“怀藏八卦,脚龇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吴志青《太极正宗源流》:“拳之应用,因势而力显。式者,静式也;势者,动势也。”

  3、许靇厚自序

  “世所谓太极功者,俯仰屈伸,以意导气,简而易习,柔而省力,习未期年,而素疾尽愈,效至巨矣。其拳每势运动,均有节拍可循,而前后联络,宛如一气呵成。呼吸与动作相为激荡,气血筋骸活泼无滞,殆深得古导引术之意者。其动作之刚柔进退,阴阳虚实,实合《周易》太极之理,而对敌之时,因势利导,应机而发,批隙导窾,悉中肯綮,诚庄子所谓技而近乎道者也。”

  4、仲澜氏瑞沅跋

  “中国拳术发源于战国时代,历汉魏唐宋,世有传人。然皆口传心授,隐秘其法,不以著书传。世称《汉志》所载,手搏剑道,其书久佚。至明代戚南塘《纪效新书》、茅元仪《武备志》,始载剑经、拳势、棍法、枪论,或详或略,然后人讲武术者,莫能出其范围。至黄百家宗内家以论拳,吴殳录手臂以言枪,则详而精矣。前清时传习拳棒有禁,故私家授受,绝少刻本:其所所传皆以浅俗歌诀记之,不能详其理法。盖传习者,多非文人,势使然也。”

  5、谭兆熊跋

  “余闻诸先生之言曰:拳术者,锻炼心身之要素。上焉者养心性,其次健体魄,而御侮却敌,下焉者也。高深之拳理与道通,是殆非一言所能蔽者。次乃练著练劲,已详言于杨季子先生序中。今欲告子者,对敌之要诀而已。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拳术亦然。夫以快击慢,以有力打无力,以法多制法少,此三 者,必胜之道也。故习拳者,必求姿势正确而安舒,根本既固,再求用著运劲之轻快灵活,然轻快灵活,皆建筑于彼我之心理精神气力之上,以目为表,注之以神;以气为率,导之以意。自己之姿势坚固①,用力之方向准确,发劲之位置适当,而力方可加诸敌人,则有发必中,无敌不摧矣。故曰: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所能为也。子其勉之。”

  校注:①以目为表,注之以神;以气为率,导之以意。自己之姿势坚固,……。原件句逗为:以目为表注之。以神以气为率导之。以意自己之姿势坚固。……。读误。

  (杨澄甫等著《太极拳选编•太极拳势图解》,据京城印书局1921年版影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3月第1版。)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三、陈微明《太极拳术》序文鉴赏

  1、徐思允序

  “太极拳为体,推手为用。其始循例动作,亦步亦趋而已。久之能不脱,又久之能不抗,由整而散,渐渐能不乱。尤难者,彼此相黏,必求机势。机势者,顺逆向背坚瑕之区别也。机势得矣,必求方向。或上或下,或正或隅,得之则如脱弹丸,失之则如撼大树。方向得矣,必求其时。早则我势未完,迟则彼觉而变。三者皆得,而又动之至微,发之至骤,引之至长。此则余能知之于心,宣之于口,而不能娴之于手者也。余见练此者众矣,皆莫能与澄甫先生抗。先生犹自言,如与若祖若伯父较,必有所未逮,然后叹此艺之精深博大如此。顾余于此艺,有引申者二事:其一则世所共知者,养生是也。交通部许君年近六十,咳唾喘促,乃习斯术,今步行如飞矣。杜姓童子虚瘠哮胀,从其舅学,今为健儿。其他学一节一式而有效者,不可殚述。盖有导引之利,而无其弊。故其验甚明著。其一则世所未知者,养气是也。吾人之大患,浅率浮躁,恃强任气。太极拳之要诀则曰气沉丹田,又曰心静神敛,学者先练其身,以次练心,又以次练神。深以测浅,静以制动,柔以克刚,大之可以应付曲当,小之亦可以全身远害。是故无老少,无男女,皆可学,皆当学。学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不有得于此,必有得于彼。此余所以津津乐道者也。”

  2、陈微明自序

  “太极拳术,宋张三丰祖师所传也,称为武当内家,其异于外家者,举之略有数端:一动中求静,与道相合;一纯以神行,不尚拙力;一呼吸根蒂,气沉丹田;一循环无端,绵绵不断;一不离不距,随机应变;一专气致柔,以弱胜强。其术纯任自然,无几微勉强。”

  (杨澄甫等著《太极拳选编•太极拳术》,据中华书局1925年版影印,北京市 中国书店1984年3月第1版。)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四、陈微明《太极剑》序文鉴赏

  1、胡朴安序

  “太极拳者,由外家翻之,静中求动,柔以克刚,所谓内家拳是也。太极剑即本太极拳之意思,用之于剑。盖剑之为用,尽于一击一刺、左右前后,上下进退,皆击之事,皆刺之事也。击之事有正有反,刺之事,有冲有剪,外家剑如是,内家剑亦如是。唯外家剑击刺恒动,内家剑之动于静求之,守如处女,出如脱兔,后人发,先人致也;外家剑之击刺恒刚,内家剑之刚以柔济之,因势变化,莫可端倪,当之则決,按之仍虚也。故太极剑之用不在于能击能刺,在于击而不击,刺而不刺;而其妙处,则不击而击,不刺而刺,驯至于我不必击人也,人之击我即为人自击;我不必刺人也,人之刺我,即为人之自刺。忘人忘我,忘手忘剑,运用于无心,然后可以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运之无旁,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顺自然之极致,莫能与之争锋。”

  2、黄太玄序

  “太极剑术与太极拳术皆为武当嫡派,故太极剑术之步法手法,略如太极拳之法,不过一徒手,一用剑耳。其法虚灵超脱,绵绵不断,凝神敛气,归于自然,与外家剑术迥乎不同,洵非真仙之遗传,不能臻斯神境也。予尝笺《三丰全集》,至《无根树》丹诀猪篇,觉其玄微精奥,神鬼争啼,真有如说此法天龙八部群相惊疑之旨,而祖师之苦口婆心,虽千万世昭然若揭也。惜乎众生俶扰,业因山积,亡羊歧路,予欲无言。苟能本此册以寻端绪,则岂特可藉国技以强种,抑亦可返真道以救国,先生之功诚伟矣哉!”

  (《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第112、113、114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五、徐致一《太极拳浅说》序文鉴赏

  1、胡惟德序

  “予窃考之,《诗》‘无拳无勇’,《汉书•皇甫嵩传》‘虽儿童可使奋拳以致力’,是即拳艺之嚆矢。《汉书•艺文志》载有手搏六篇,列于兵家技巧一门,亦拳术之遗也。”

  2、黄中慧序

  “太极拳者,殆技而进乎道者也。以静待动,以柔克刚,不矜不才不使气,雍容大雅,行所无事,而应敌制胜,莫测端倪,不可思议。乃至老弱妇孺,苟得其术,亦可卫生保身而不滋流弊。宜乎其传习日广,骎骎乎群推为国技之冠焉 ”

  (杨澄甫等著《太极拳选编•太极拳浅说》,据文华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3月第1版。)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六、姚馥春、姜容樵《太极拳讲义》序文鉴赏

  1、姜容樵自序

  “斯术为内家正宗,道家谓之合气术,与外家有别。外家以肉体支配武术,此则以精神支配肉体,练习时毫不用力,纯以神行,松背窒肩,含胸沉气,凝结心力,一意敛神,由静而动,无为而 成。一旦豁然贯通,无不从心所欲,所谓炼神还虚者是也。”

  2、鲁景贤序

  “太极拳是武当门径之一,传之张三丰。其人不修边幅,故别号邋遢。得道终南,成功武当。明英宗①敕封通微显化真人。故太极拳直与道合,吐纳丹田精髓而化为气,举止轻舒,柔内含刚,功成圆到,能使金光焕发。”

  校注:①明英宗,明,原作“元”。

  3、姚馥春自序

  “国术本中华之特产,秦汉以降,代有传人。清末重文,弁髦斯道,致强民强国之拳术一落千丈,思之良堪慨叹!观夫三岛之武士道,仅得吾国躀跤之皮毛,且胜强俄而雄视于大陆,况我国固 以拳术名全球乎!特患不能真实提倡耳。”

  4、李蠡序

  “道家于吾人之灵识,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者,即先天自然之灵觉也。识神者,即后天习俗浊阴之知识也。道家于静坐丹台,默会玄机时,不得着丝毫之识神,自见月照千江,天清万里,一片阳和,春满阆苑。此先天来复,扫尽阴滓,元神用事也。苟任识神,虽鹊巢贯顶,芦芽穿膝,仍是蒸沙成饭,画饼充饥,徒然枯坐蒲团,无济于事。而拳学亦犹是也。内家武当派之太极拳其练习时纯任自然,不尚气力,尚气则滞,尚力则拙,滞拙之气力,气为浊气,力为浮力,犹识神也。不尚气则浊气沉,气沉则呼吸和,先天之元气生。不尚力则浮力泯,力泯则神意匀,先天之元力展。元气元力犹元神也。且武当派太极拳之祖为三丰真人,人号张邋遢,原为道家一代之宗师,范于明史,彰明可老。故其拳法合于道学,宜于养生,全以丹法运用于拳法,有百利而无一害,崇先天而黜后天也,是以名之曰太极。太极生于无极,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任天地之自然,补日月之盈仄,贯以一理,变化万端,不独为经世者所必学,亦为超世派所宜知”。(姚馥春姜容樵编著《太极拳讲义》.上海武学书局,1930年出版,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10月影印)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七、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叙文鉴赏

  “考世人崇尚太极之由,以其动作缓和,呼吸自然,不尚拙力,锻炼精气神,使身心两者合而为一。然太极更有黏化诸劲,接拿抓闭等专长与运气之妙用,均为别派所缺如,世或未知之,或知之而未审。盖太极者,一举一动,均合科学化、精神化。小则可以强身却病,御敌防侮,大则养气凝神,为修道之不二法门。其奥妙实非楮墨所能尽述。惟究是道者,若以之强身却病,余可无言。若欲得其精微,必须兼具四事:身体适合,能下苦功,此其一;环境优良,时间宽裕,此其二;心静气和,而有恒心,此其三;遇有名师,能诚意传授,此其四。有是四者,方克成就。否则譬之缘木求鱼,不可得也。”

  (陈炎林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国光书局1949年原版,上海书店影印,1988年4月第1版)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八、吴公藻《太极拳讲义》序跋鉴赏

  1、向愷然序

  “拳术不贵力而贵劲,不仅太极拳也,一切拳术则皆然也。夫人不患无力,特患其力之不能集中耳。力为人所恒有……但以其为力而非劲也,不能集中一点,以传达于敌人之身,故不足贵。习拳者,在使力化为劲。倘能以十斤之劲集于手而中于人,人必伤;数十斤之劲集于足而中于人,人必毙。则亦何患乎力之不多也?他拳之势,掌则为掌,肘则为肘,顾然易知。然学者积久成习,尚多有粗疏木强,不能集中其劲以达于敌人者,病在知有力之为力,不知无力之为力也。握拳透爪,嚙齿穿龈,自视殊武健,而不知力因此已陷于肩背,徒为他人攻击之藉,力虽大何补?太极拳之原则,在化力为劲,尤在能任意集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粗疏木强之弊,无屈伸断续之迹。故经曰:无气者纯刚。是不用力也,非不用劲也。

  ……十三势以中定为主,掤捋挤按十二势为辅。有中定,然后有一切。一切势皆不离乎中定。……每一虚实皆先有中定,而后有变化。处处有虚实,即处处有中定。盖法无定位,而一切法皆从中定中出,则圣人复起。……学者先求得腰脊之中定,然后一切法乃有中定。

  ……夫人捨呼吸外无气。所谓气沉丹田,即意存丹田也,亦即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刻刻留心在腰隙也。……下手之功在呼吸,成就玄妙不思议之功亦在呼吸。《行功心解》中谓能呼吸而后能 灵活者,此也。”

  2、金庸跋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道理是一样的,以自然、柔韧、沉着、安舒为主旨,基本要点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但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并不是主动的出击,而是利用对手出击时必然产生的不平衡,加上一点小小的推动助力,加强他的不平衡。

  所以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后发制人。太极拳不运气,不用力。力气的来源在于对手,我只是转移对手力气的方向。对手所以失败,是他自己失败的,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气所击倒。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或者他根本不来打我,他就不会失败。练太极拳的人,应该不会去主动攻击别人。

  世上万事万物永远在变动之中。太极拳的动作看来似乎缓慢,但永不停顿,没有一刻有窒滞的时候。在建筑学上,弧形的线条比之直线能负担更大的重量。在太极拳中,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事,要旨是永远保持平衡和稳定。练习太极拳,推手的训练十分重要,那是凭敏锐的感觉来捉摸到对手力道中的错误缺失。如果他没有错误缺失,那么就设法造成他的错误缺失。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不能有错误缺失。只要他想来打倒我,攻击我,迟早会有弱点暴露出来。保盈持泰,谦受益,满招损,那正是中国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的要点。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击败对手重要得多。自己只要不败,那就好得很了,对手败不败,并没有太大关系。他如不好自为之,迟早会败的;他如好自为之,那也好得很。

  太极拳相传为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是道士,太极拳正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并非纯粹是守势的,老子重视欲取先予,‘大国者下流’,强大者不是来势汹汹,而是继续力量,让对手气衰力竭,然后乘势而取。

  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达到这境界罢。”

  (吴公藻著《太极拳讲义》,上海书店,1985年10月第1版)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九、吴志青编著《国术论丛•太极剑》冯友兰序鉴赏

  艺术起源实用,逮后则脱实用而独立。我国古代人士,琴剑不离身。琴为纯艺术,剑虽为防身制敌之具,然舞剑亦一种艺术也。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器,谓其“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求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又曰:“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此种剑舞,盖已成为纯艺术矣。今者,火器日精,刀剑拳脚之术不能有原来之实用,然吾国之舞蹈艺术胥在如是,宜从此方面研究发展,由武备化为文事,是则今日之务也。吴志青先生热心同术数十年如一门,好学不厌,诲人不倦,殆以此为其精神所寄托,终身安心立命之地矣。已著《太极正宗》一书行世,又将发表《太极剑》一书,余觉国人对于国术在现代之地位尚未有正确之认识,又佩志青先生之诚,故乐为之序。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十、傅钟文《太极刀》序文与编后记鉴赏

  1、傅钟文自序

  “中国的武术运动,包括很多种拳系,太极拳系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太极拳系里有拳、剑、刀、枪、推手及大捋等运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虽然在形式上各有不同,但它们却具有一个共同的 运动特点,就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缠绵不断,滔滔不绝。”

  2、蔡龙云编后记

  “太极刀和其他拳系的单刀套路同样是吸取了中国古代短刀的劈、砍、剁、截、挑、撩、推、扎、切、抹、斩、挂、带、拦、扫等进击法则的一部份为素材[注]结合了武术特有的步型、步法和身法而组成的一个短器械运动项目。……太极刀的锻炼方法是和太极拳一致的,因而它对神经系统、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新陈代谢方面的影响,也是同样起着良好的作用。同时,宝刀漫舞,在锻炼情绪上要比两手空空更会产生兴趣。”

  (傅钟文示范,蔡龙云编写《太极刀》,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年6月第1版)

  [注]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太极刀》:“太极刀,一名十三势刀。有十三字诀:砍、剁、划、截、撩、扎、梠、劈、缠、扇、拦、滑,为昔日杨家太极拳术中著名器械之一。”


 

版权所有:河南省数字化武术博物馆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邮编:453007 

制作维护:河南中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