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
发布人:wushu  发布时间:2017-06-20   浏览次数:449


    

少林拳械

一、概述

二、源流

少林拳源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因寺而得名。所谓“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公元1490年的北魏太和19年(公元498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敕建少林寺时,据史载少琳拳当时即已初具雏形。关于少林拳的创始人,过去曾把印度僧人达磨奉为鼻祖,此属假托、附会。事实上,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少林拳是少林寺僧众,民间武师,军中将士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人民创造的财富。

少林拳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唐代是中兴时期,少林寺昙宗等十三僧人辅佐,秦王李世民有功,受到皇室的封赏,允许少林寺供养僧兵,使少琳拳得以迅速发展,名声大振。宋代的少林拳内容获得不断丰富与提高,福居禅师。曾邀集天下武林高手于少林寺,切磋技艺,整理了十八家短打的精华,对少林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时代的小山和尚武功高强,曾出任招讨大元帅,提点全国兵马,抗击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推动了少林拳的进—步发展,然而,少林拳得到最广泛的普及,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少林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普及,大发展的新时期,不仅遍及祖国城乡,而且风靡海外。

少林拳术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巍巍嵩岳曾孕育了不少武功卓绝的高手,培养了大批传播少林拳的武师,他们对少林拳的发展。付出了心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自隋朝至今,凡1490多年来,其代表人物有智隐禅师(隋),昙宗大将军(唐)、福居禅师(宋)、持志,守因大师(金)福裕法师(元)小三和尚(明)。至正、吾净,道法、庆余、湛举禅师(清),云松、寿松、贞俊、贞绪、素光,妙兴、妙聚大师(民国)。建国后则以李根生(侠),德根,吕学礼、梁以全、刘振海、李银章、杨聚才、朱天喜,赵惠敏(女)等为代表人物。

3、分布

少林拳主要集中分布河南省登封、偃师、巩县,并遍布全省一百多县市。

4、风格特点

1、注重技击,立足实战。因此,其套路结构短小精悍,严密紧凑,巧妙而多变,绝无松,懈空、散、滞之弊。进则有方,退则有法,—气呵成。

2、动作的起,落、进、退。多为直来直往。在一条线上进行运动。这符合技击的要求。直线运动最为经济。有效。因此,少林拳又有“拳打卧牛之地”,“拳打一条线”之说。少林拳可在“方寸之内”发挥拳脚的威力。

3、少林拳主刚,刚健有力,勇猛快速,拳诀云:“起如举鼎,落如分砖”,使势于着,一快为先。”给人以速度感,力度感,而且,要求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静相宜,外猛内静;并做到“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

4、质扑无华,简洁洗炼。主张一招一式,—拳一腿,非攻即守。攻中有守,守中寓攻,反对花架子,动作简洁,干练,很少大开大合。

5、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完整。出掌,击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讲求手到,眼到,步到协调一致。

6、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是少林拳整体动作的特点。所谓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膝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要求外形与精神高度结合,“心动必形随”,“心一颤。四梢皆至,内劲即出”。

总之。少林拳是一种套路结构严密紧凑,动作刚健迅猛,攻防灵活有致。意识、动作高度统一,具有独特风格的一大武术流派。


 

版权所有:河南省数字化武术博物馆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邮编:453007 

制作维护:河南中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