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河南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五)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三大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饮黄河之水,溯三大精神”云调研团队 开展线上调研活动
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重要指示精神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河南“三大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饮黄河之水,溯三大精神”云调研团队于7月18日至21日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和云会议的形式开展了线上调研活动。 调研前期,团队成员共同制定了关于河南“三大精神”认知情况的线上调查问卷,通过设置“您认为发扬河南‘三大精神’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必然联系吗”“您认为传承河南‘三大精神’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有哪些深远影响”等13个问题掌握大众对河南“三大精神”的了解情况。针对问卷调研结果,团队成员撰写调查报告并于7月21日上午召开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三大精神’”为主题的线上调研会。 会议伊始,团队负责人钟桂华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河南“三大精神”的具体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并向大家传达了学习与传承河南“三大精神”对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随后,团队成员针对调查问卷的报告结果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调研会气氛热烈。在发言过程中,针对网上提出的河南“三大精神”内容又少又杂的问题,团队成员张楠提议搜集与河南“三大精神”有关的人物事迹、历史渊源等资料并将其分类整理,利用公众号向大众宣传河南“三大精神”的具体内容以形成大家对其精神内涵的系统认识。针对学科思维以及地域的问题,团队成员邓婉莹建议成员可以通过拍摄或者剪辑短视频的方式制作河南“三大精神”的宣传片,并依托当前热门的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平台进行宣传,以扩大河南“三大精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河南“三大精神”。此外,团队成员还提出了定期开展“云宣讲”和线上读书交流会、发布百度百科词条等建议。最后,团队负责人进行会议总结,指出下一步的调研工作将围绕资料搜集与云宣讲展开。 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本次线上调研会的成功举办使团队成员更加明确后期的工作安排,在深入分析如何做好河南“三大精神”宣传活动的同时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展示自身专业知识的良好平台,也让大家感受到让河南“三大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是青年学子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 (马克思主义学院 白琳婧 责任编辑 郑宇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平凡的岗位为防疫助力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云寻访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者采访见闻
最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疫情爆发以来,社区工作者为疫情的控制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为了解和弘扬他们的光荣事迹,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云寻访实践团队开展了对社区防疫工作人员的走访活动。活动期间,团队密切关注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寻访社区抗疫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7月24日下午,团队队员采访到新乡市封丘县瑞封花园和南阳市唐河县丽轩园社区物业办公室的社区疫情防控执勤人员,请他们讲述新冠抗击第一线的社区人员的工作。 采访期间,新乡市封丘县瑞封花园社区保安人员告诉队员,社区共有1250户居民,排查必须一户不落,严防严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通过设置疫情防控摊位,严格记录进出人员,并及时测量体温,一有异常立即上报,并且筛查外地居民,保证疫情期间社区安全。南阳市唐河县丽轩园社区物业办公室的工作者联合物业公司、老党员网格员及楼组长对社区内300户居民进行全面细致地排查,坚决不留死角。社区各栋楼安排了楼组长、老党员作为信息员,保证信息畅通及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区抗疫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一直在坚守,他们理解形势之难,无怨无悔认真坚守岗位。 采访结束后,团队在线上开展了学习和交流活动,深入学习社区防疫工作人员的事迹,学习他们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广大社区工作者用自己的辛劳,奉献和汗水筑起安全屏障,他们用行动生动的诠释了“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的真谛。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付康康 责任编辑 张靖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平安中国梦,防范诈骗全民行” ——物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为留守儿童开展 线上防诈骗宣传活动 随着农村家庭电话和网络的普及,一些不法人员利用电话和网络将诈骗的魔爪伸向了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为提高留守儿童防骗意识,减少儿童上当受骗事件的发生,7月23日,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通过微信群的方式开展了防电话网络诈骗系列宣传活动。 诈骗手段花样多,防骗方法要学好。本次活动借助微信平台开展,通过观看电信诈骗典型案例的视频来帮助孩子们认清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的惯用手法和作案方式,提醒孩子和家长提高警惕,不轻易点击不明来源的链接,不轻易扫描不明来源的二维码,不要被虚假广告所迷惑,注意保护个人资料信息。 随后,实践队员们通过真实案例及自身经历现身说法,让孩子们真切意识到诈骗危险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提醒孩子们千万不能轻信中奖信息,更不能轻易告诉别人银行账户和密码,切实做到“三不一要”,即不轻信、不透露、不转帐和及时报案。孩子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学习到很多防电信和网络诈骗的方法,今后一定牢记防骗知识 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本次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让留守儿童充分了解到电信诈骗的新型手段、特点和危害,有利于进一步帮助他们提高警惕、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构筑思想和心理防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物理学院 王丹云 熊仟禧 责任编辑 王佳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地调研黄河滩,推进黄河生态建设 ——生命科学学院寻访团进行黄河滩实地调研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经济发展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7月23日,生命科学学院“追寻红色坐标,踏寻黄河足迹,孕育时代新人”寻访团在指导教师张伯伦的带领下,实地前往黄河滩,进行黄河生态调研活动。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推进黄河流域治理与保护,也是生科学子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河南师范大学与新乡市人民政府、河南省科学院共商共建的“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保护研究中心”于2019年11月份正式成立,生命科学学院参与其中,共同推动黄河流域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生科学子们依托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前往黄河滩进行实地调研,在黄河滩边认真观察黄河水质及含沙量等情况,并进行认真分析与讨论。“沿着黄河滩走了这么久,还没有发现水中有鱼群呢。”实践队员邓雍辉惋惜地说道。调研证实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实践队员纷纷表示我们应该利用专业所学,为治理黄河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贡献智慧、添砖加瓦。 本次实践调研团前往黄河滩,实地了解黄河滩情况与生态现状,促使团队成员们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发挥生科学子的专业优势,进而为黄河生态治理和修复贡献青春力量。 (生命科学学院 鲁展志 责任编辑 裴凯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荷才露尖尖角 鱼戏莲池风光好 ——商学院“出彩中原,情系黄河”团队对荷叶鲫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线上调研 7月22日上午,商学院“出彩中原,情系黄河”调研实践团对新乡市卫滨区的荷叶鲫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线上调研。合作社理事长、新乡市十大杰出青年贾荣利应邀通过“企业微信会议”平台,分享自己的创业历程及经验。 “别的同学看课外书都看《故事会》,我看的却都是《河南水产》。”贾荣利首先分享了自己上学时常阅读水产养殖书籍的故事,展现了他对水产养殖行业的兴趣与热爱。给鱼修“厕所”,生意兴隆时却选择减少合伙农户数量,谈到创业经历时,贾荣利讲述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做法。而原因在于他始终坚持“控制数量,保证质量”的创业初心,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相信品牌的力量”作为自己的制胜法宝。“13年没有出过质量事故。”坚守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线的贾荣利自豪地介绍道。 贾荣利也向实践团介绍了企业在网上销售、扩大基地方面的未来规划。队员们就如何做好鲜货网销进行了探讨,总结出在供求双方之间引入超市方,支持消费者在当地超市取货的新模式。随后,实践队员围绕如何应对同行竞争和疫情对企业的影响进行提问。贾荣利耐心为大家解答,指出自己的“荷叶鲫鱼”产品靠存活率高、外观优等方面的优势战胜了“千岛湖鲫鱼”,同时讲解了政府及忠实顾客的支持对企业应对疫情危机的积极作用。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此次调研活动帮助实践队员从象牙塔走进现实田,既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又提升了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调研水平,更深入了解到品牌建设、质量保证及销售运输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商学院 介鹏坤 责任编辑 乔 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日一讲,生物科普 ——生命科学学院“每日一讲”线上科普活动火热进行中 为发挥专业优势,实现专业价值,7月21日起,生命科学学院“每日一讲”线上科普团队全面开展暑期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线上视频讲解、线下实地宣讲等方式将向大众科普所学的生物知识,为省内科普工作贡献力量。 “每日一讲”线上科普团队现以我校生物资源博物馆为依托,通过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线上在微信、抖音等众多平台每日投放由科普团队讲解员所录制的视频,并积极与听众进行探讨;线下由团队成员进行实地采访宣讲,通过有奖竞答、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将生物知识科普给更多人,带领大家走进科学的殿堂,探索生物的奥秘。 活动开展前期,团队指导老师谢文婕与实践队员开展线上会议,团队成员积极讨论,明确自身定位,探讨活动开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团队成员的生物知识讲解风格多样:“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唯有鹧鸪飞”,齐楚的讲解富含诗情画意;“马蜂和蜜蜂有以下七点不同”,史钰涵的讲解条理清晰;“相传桃花鱼是昭君的眼泪所化”,童话与传说让张莹莹的宣讲更具趣味;“鲨鱼和海豚谁更厉害呢,结果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侯璐的讲解更能激发听众的思考。 科普视频现已录制完毕,团队成员们通过查阅资料对生物资源博物馆中的标本以及其他自然生物进行深入了解,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生物知识录制成视频,带领大家领略生命之美、自然之美、科学之美。 (生命科学学院 崔惠子 责任编辑 裴凯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上线下齐发力,调研展现新活力 ——“我与祖国同行”调研服务团线下首站告捷
为进一步做好疫情期间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防“疫”意识和能力,深入了解疫情期间医院、社区具体防控措施,化学化工学院“我与祖国同行”实践团队通过线上宣传和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投身社会实践活动。 7月12日起,实践团队成员结合当前社会形势与实践主题,制定了“预防溺水,珍爱生命”、“新冠病毒的科学预防”、“禁毒防艾”以及“化学与生活小知识科普”四大宣讲板块,通过录制微视频在社交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达到知识普及的目的。 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实践团队于7月20日上午走进周口市扶沟县固城乡医院进行实地考察,并采访了医院王福来院长。团队成员就当地防控医疗体系及政府医疗保障问题与王院长进行交流。随后,王院长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城乡医院,并向调研团详细介绍了疫情期间医院的相关举措,团员们深刻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辛劳、艰苦、敬业和执着。正如王院长所说:“即使是一个乡镇医院,也应丝毫不放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严格把控。为国家疫情防控尽一份力,为扶沟县‘零新冠’目标不懈努力。”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成员实地感受到城乡医院在克服疫情困难中表现出的干劲和热情。团队将继续在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大宣讲”普及知识广度,“大调研”扩大基层深度。 (化学化工学院 董涵 责任编辑 张靖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春“扶”梦,我们在行动 ——旅游学院积极开展“云帮扶”线上实践活动 青春助梦云帮扶,慈善助学献爱心。自7月11日起,旅游学院积极开展“云帮扶”线上实践活动,截止到目前,暑期社会实践“云帮扶”团队已进入到第二周工作,结合前一周的工作经验,“云帮扶”团队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和细节,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 为进一步扩大帮扶范围,“云帮扶”团队在已有的“初中”与“高中”两个辅导群的前提下,增加“初中辅导群2群”,以此帮助更多学生。为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团队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团队负责人朱钦楠号召志愿者们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前提下,适当进行线下宣传。 在上周的工作总结会议上,团队内成员胡晓荣提出增加“网络录课”的辅导形式,该想法经过实践队员的一致同意并在本周正式实行。结合辅导群内的答疑情况,“数学”是大多数同学的薄弱科目,为此,“网络录课”主要围绕“数学”这门科目开展,各团队成员分工录制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并转发到辅导群内,便于同学们学习。“答疑”是辅导活动的日常工作,在进行“答疑”工作的同时,“云帮扶”团队还针对中学知识的特点,在辅导群内总结了各科目的知识点并分享了学习方法。活动开展以来,辅导群内人数不断增加,各团队成员更加熟悉辅导工作,团队工作氛围更加融洽。 “云帮扶”工作的开展,为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在帮扶助学的过程中,团队志愿者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体现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青春“扶”梦,我们在行动! (旅游学院 高 欣 责任编辑 娄淑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筑梦前行,疫路同行”云支教团队开展防校园暴力讲座 为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未成年人抵御校园侵害的能力,7月24日下午,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筑梦前行,疫路同行”云支教团队借助线上平台为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辛村镇蔡太保小学开展防校园暴力讲座,团队全体志愿者及学校部分学生参与其中,由志愿者颜嘉琦担任主讲人。 活动伊始,颜嘉琦先为大家讲述了校园暴力的定义。接着,她列举了具体案例,真实地向同学们展示了校园暴力对于受害者乃至整个社会的严重危害,并提醒同学们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保持善良之心,勿以恶小而为之。随后,颜嘉琦列举了校园暴力欺凌者及被欺凌者的典型特征以及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同时总结到,学生遭受校园暴力大多是性格原因所致。最后,她向同学们介绍了面对校园暴力时的自我保护措施,着重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会积极了解法律知识,提高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在不做施暴者的同时也保护自己不受到侵害。 此次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同学们对于校园暴力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于维护校园的和谐安全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张孔维 责任编辑 王佳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我防汛意识,传承民族精神 ——环境学院社会实践团走进石漫滩大坝
为提高人们在洪涝多发季节的防汛意识,感受抗灾时党和人民的磅礴力量,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7月25日,环境学院“‘疫’路砥砺前行,不负青春韶华”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赴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石漫滩大坝进行调研。 实践队员在与工作人员沟通后,通过访谈的形式,初步了解了这座中国唯一保留的水毁后的大坝和复建后的大坝并存的水库。接着,在观看历史纪录片的过程中,队员们得知1975年8月的洪水给舞钢及周边城市带来的巨大的生命威胁和财产损失,并且详细询问了当地的老人,深入地了解到当时党中央、解放军以及其他城市对舞钢市方方面面的紧急抢险救援。随后,工作人员带领队员们参观毛主席题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它不仅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抗灾难的信心和对待民生的关切,也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华夏儿女在灾难面前患难与共的民族精神。 最后,队员们进行实地调研后回到小区,将搜集的资料以视频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宣讲给周围的小朋友,让小朋友们同样感受到石漫滩大坝的传奇历史以及我们党和解放军的伟大。在他们小小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希望未来能将这种民族精神传递下去。 “多难兴邦,玉汝于成”。本次实地调研,是一堂深刻的防洪安全教育,警示后人加强防洪意识,也激励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困境时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在传承民族精神的同时让其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新的风华! (环境学院 张 健 责任编辑 裴凯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