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文化遗产活动月 ——河洛大鼓演出专场

发布者:张妹姝发布时间:2025-05-25浏览次数:12

202552415时,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洛阳常龙演艺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十届文化遗产月戏曲与曲艺专场演出——河洛大鼓,在河南师范大学帕瓦罗蒂音乐厅如期举行。这场承载着千年河洛文化精髓的视听盛宴,为现场五百余名师生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带来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演出开始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丁永祥教授致辞。通过系统阐释河洛大鼓的百年流变,剖析其“以书载道、以艺传情”的艺术特质,丁教授特别强调:“作为黄河流域说唱艺术的活化石,河洛大鼓不仅是声音的博物馆,更是中原百姓的精神族谱。当代青年当以文化自觉守护这份文明密码,让传统曲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番掷地有声的发言,为整场演出奠定了学术性与传承性交融的基调。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传承人联袂呈现的开场大合唱震撼登场。三弦的清脆婉转与月牙板的明快节奏相互应和,主奏大鼓以时而沉雄如雷、时而细密似雨的击打,勾勒出黄河奔涌的磅礴气势。紧随其后的经典曲目联演更显匠心独运:《劝孝》通过“三叠腔”的叙事结构,将典故化作声声醒世箴言;《五月端午炸糖糕》运用“快板书”技法,以跳脱的切分节奏再现豫西节庆民俗画卷;压轴之作《报母恩》则借“哭腔”与“滚白”的声腔艺术,将孝道伦理融入催人泪下的艺术表达。当“一鼓一板道尽古今事”的绝艺引得满堂喝彩时,现场师生无不沉浸在“鼓板声声说兴亡,丝弦切切诉衷肠”的艺术幻境中。

作为中原曲艺“活态传承”的典范,其百年传承谱系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其“鼓书同源”的艺术特征见证曲艺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以艺化人”的审美功能更是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成功范例。守护这项带“着黄河泥土芬芳的艺术”,不仅需要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更要通过创造性转化构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传承机制。

这种“展演+研学”的立体传播模式,正悄然织就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网络,让河洛大鼓这门古老艺术在青年群体的心田播撒下传承的火种,为守护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王奥雪 张芝恒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