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肺纤维化过程及其防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发布者:招生办    发布时间:2025-06-15    浏览次数:15

一、项目内容

器官纤维化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占发达国家所有死亡病例45%,尚无有效的防控对策,亟需开展相关研究。国家肺纤维化生物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聚焦肺纤维化疾病,联合国际权威机构及著名专家,开展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的工作

科学研究聚焦于精准肺纤维化医学研究(研究中国人不同遗传和表观遗传背景下不同纤维化肺的易感性、相关性、影响因素以及对不同药物的反应特征,比较不同基因类型对干预措施的相应差异);肺纤维化生物学过程(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与凋亡、成纤维细胞沉默、免疫细胞、衰老过程、甲状腺素信号通路、非编码RNA、金属基质蛋白酶与泛素调节);肺纤肺纤维化生物标志物(血液样品、尿液、肺洗液及肺组织样品的转录组、蛋白质组、表观遗传修饰组等组学分析,筛选生物标志物);靶向药物研发,寻求肺纤维化治疗对策研究。

学科建设重点加强以肺纤维化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医学学科建设,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优秀课程,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专题学术会议、聘任国际知名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指导等。

人才培养加强青年教师、硕博生外出交流学习,到合作单位进行访问交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专家情况

基地的两位引智学术大师Mark院士和N. Kaminski教授均来自于耶鲁大学,肺纤维化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专家。Mark院士从事肺纤维化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周期蛋白修饰及调控机制方面的国际权威。在CellNatureSciencePNAS等国际一流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N. Kaminski授从事精准肺医学研究,国际特发性肺纤维化以及慢阻肺、哮喘等肺部疾病发生机制等方面的权威。在CNS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50余篇。哈佛大学医学院Ivan教授致力于开发早期发现危险人群间质性肺病(ILD)的策略,识别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是特发性肺纤维化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引进了耶鲁大学、哈佛医学院、匹兹堡大学、墨西哥国立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20多位国际一流研究肺纤维化的专家

、取得成效

1. 引领生物学学科跨越发展,支撑双一流建设

111基地的建设有力推动了生物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并在交叉学科领域形成显著优势,为学校化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具体成效包括: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生物学学科于2020年入选河南省重点骨干学科(A类),植物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ESI排名持续保持全球前1%2021-2022)。建设期内,环境生态学ESI指数从0.441跃升至4.81,植物与动物学从0.271提升至6.63,生物学与生物化学ESI指数由0.172增长至0.864,有望近期进入全球前1%。专业建设成果丰硕: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02021),生物工程、生态学专业入选河南省一流专业,其中生物技术在河南省专业评估中获评B+等级,并入选河南省十佳专业及国际一流专业建设点。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获批教育部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动物学教学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生物科学教研室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获批河南省首个生物与医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为学科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

2. 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111基地紧密围绕生物与新医药领域前沿科学问题,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导向,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在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国家级平台建设实现零的突破2023成功获批建设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我校在生物医药领域跻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行列。2022牵头建设河南省实验室——平原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前沿技术研发与转化;2023连续第二轮获批河南省器官纤维化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巩固了在纤维化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获批河南省水生态毒理和健康防护国际联合实验室,拓展了环境健康交叉研究新方向。通过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科研平台体系,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 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

111基地紧密对接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聚焦呼吸系统疾病分子机制、精准诊疗和药物研发等关键科学问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系列原创性突破:科研项目量质齐升,获批国家级重大项目32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9项、产学研合作项目20项,新增科研经费4856万元,实现科研体量和层次的同步提升,特别是国内学科基地成员与外籍专家联合申报获批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专项、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一批原创成果国际领先,在呼吸疾病研究领域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5篇。技术创新与转化成效显著,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60项,涵盖新靶点发现、诊断技术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多项技术成果进入临床转化阶段,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4. 人才队伍建设效果显著

“111 基地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五年来基地人才队伍建设进步显著,柔性引进外籍专家团队20人,其中美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14人,建设期内引进5位杰出专家,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Chrishan S. Samuel教授,Widdop Robert Edward教授和Jane Elizabeth Bourke教授,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Andrew Leask教授和美国匹兹堡大学Yuanpu Peter Di 教授。由国内外著名高校引进全职教授、博士后、博士等人才20人,获批省特聘教授、省优秀专家、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称号。建设期内基地学术带头人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河南省中原学者(外籍)等,完成了3-4 人的原计划目标。余国营教授受邀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国庆招待会,常俊标院士因抗疫杰出贡献多次收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基地外籍专家Moise Selman教授荣获2024欧洲呼吸学会终身成就奖,余国营教授获得2023河南省科学技术科技合作奖和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科技先锋奖,为基地赢得了荣誉。

5.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111基地积极构建国际化交流平台,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互动,显著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五年来主要成果如下:主办/联合承办国际学术会议8场(超额完成原定4场目标),包括: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国际学术交流会肺损伤修复与纤维化生物学国际研讨会,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生物与医药专场(连续举办3届),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等会议。基地成员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作主题/邀请报告60人次,邀请76位国内外顶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疫情期间创新交流模式,组织学生参与中美呼吸论坛(CALA学术活动80场次。实质性国际合作深化,选派7批次骨干教师赴国外合作机构开展学术访问,推动联合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项目落地。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全国著名、区域引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发挥重要助推作用。

6. 主办国际学术刊物《Fibrosis

《Fibrosis(ISSN 2959-605X (Online); 2959-6041(Print))是中国河南师范大学(依托国家肺纤维化生物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与靶向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省肺纤维化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国际出版机构 SCIEPublish 联合推出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国际期刊,致力于搭建全球纤维化研究领域的跨学科交流平台。期刊聚焦肝、肺、心脏、肾、皮肤等器官纤维化的基础机制、临床转化、药物研发及新兴技术,涵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流行病学、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等多学科领域,旨在推动突破性研究成果的传播,加速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为全球科研人员与临床工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资源。自2023年创刊以来,《Fibrosis》正以开放的姿态、国际化的视野,加速成长为纤维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枢纽。从基础机制解析到临床转化探索,从单一器官研究到多学科交叉,期刊始终致力于国内外学术交流,截至目前,期刊已发表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8个国家25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国外文章占比84%21/25),部分文章被Pubmed收录,依托杂志和基地,成功举办了12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CCN Family of Genes”研讨会,彰显了以“111基地为核心的国际化科研交流平台的建设成效。

7. 推动河南生物医药振兴

基地主任余国营教授面向“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提出了聚焦“解析疾病调控与过程,掌握疾病发展规律;加强新药创制,推动医药创新强国转化;突破生物治疗技术,筑牢治疗关口;早期诊断与干预,开启“智慧健康”范式”等生命医药与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参加规划建设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原实验室以及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科学部重振重建的建设方案,被采纳和应用。2021年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与靶向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会商,将进一步加快原始药物创新研发步伐;建成了河南省基因工程药物研发平台,包括生物活性药物构建、工程菌筛选、药物纯化、药物分析、药效评价实验室的建设;两室正在火热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