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应文学院邀请,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新军到我校进行学术访问,在文学院502室作了题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年谱学”》的学术讲座。学院部分老师与学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中,武新军结合自身研究经验,简述了“年谱学”成为当代文学学术界研究热点的原因、作家在创作年谱作品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个人应对方法的总结。他认为,对年谱的性质不够明确、当代大家对年谱的论述、谱主本身的认知高度和文化水平等问题都会影响年谱的质量及其对史料建设功能的延伸。当谈到年谱为谁而做的问题时,武新军就修史年代和本史年代距离远近的问题进行双向分析,透彻分析了其中的利弊关系。他强调,现今年谱制作具有视野狭小、单人历史的局限性,谱主应把研究对象置于当代背景格局中,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资料来源。同时,他对年谱和传记区别、各自特点和利弊的阐释也为学生提供了解“年谱学”的新视角。在解说完年谱资料的选择标准后,武新军教授呼吁年谱作者要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全局性、整体性的眼光以史为据对“年谱学”进行深入解读和制作。
会后,武新军就在场学生的问题进行细致解答。
专家简介:
武新军,男,1974年出生,河南省安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先后在河南大学、复旦大学、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读书或访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河南省高校重大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报刊史料与20世纪文学”(2012-CXTD-02)负责人,先后参与策划出版“报刊史料与20世纪文学史丛书”、“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年谱丛书”等。已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出版《文学的误区》(2003)、《聚焦二十世纪》(2003),《现代性与古典传统: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2005)、《意识形态与百年文学》(2010)、《意识形态与中国当代文学——< 文艺报>研究》(2012)等多部著作。
(文学院 张心心/文 陈雯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