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好课如春风,温暖人心,为学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探索未知的世界。为记录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课,展现它们在教学中的卓越成果和育人价值。党委宣传部和教务处特开设“育见好课”专栏,带领大家深入课堂,寻觅那些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好课,一同感受教师们的激情与才华,聆听学生们的感悟与成长,分享这些课程育人的精彩故事与宝贵经验。
语文,是我们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学科,但当我们深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世界时,却常因抽象概念感到困惑。你是否想过,一节语文课的背后,藏着多少教育智慧?如何让理论从书本跃入课堂?如何让未来的语文教师真正理解“语文教育的生命力在生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刘安娜《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堂里。刘安娜的课堂给出了破局答案——将理论编织进生活场景,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堂变成了连接教育智慧与现实实践的“魔法场”。作为深耕语文教育多年的“引路人”,她始终相信,“好的教育,是让理论照进现实,让课堂连接生活。”
智慧碰撞!理论实践的灵动结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我校面向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二学生的教师教育类省级优质混合式必修课程。课程以“夯实基础、培养能力、融合思政”为目标,衔接《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等后续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课程由刘安娜领衔,团队成员既有专业背景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高校教师,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语文名师。双导师制的课程让团队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经验。
为了让理论知识不再枯燥,团队精心设计了“线上预习+线下深化+实践拓展”的教学模式。通过雨课堂、超星等平台推送学习资源与讨论题,整合教材、课标、名家讲座等多元内容,并借助公众号、视频号延伸学习。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团队设计分层预案,通过先修微课程、研究性学习包等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保障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并利用信息平台统筹学习进度,确保教学有序高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丰富且实用,从师德修养到学科素养,从理解教学原理到提升教学技能,全方位构建师范生专业成长体系。课程既涵盖古今语文教育发展脉络、课程性质与目标等理论知识,又深入解析教材研究、教学设计、各类课型教学方法等实操内容,还融入名师课例研讨与师生主体性发展等前沿视角,搭配清晰的学时分配与考核机制,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既能夯实专业根基,又能培养实战技能。通过师德铸魂、理论筑基、实践赋能三维路径,贯通古今语文教育脉络,聚焦课程标准解析、教材研读、教学设计等核心能力,对师范生职业素养提升极具指导价值。
情境探秘!生活元素的教学变奏
在刘安娜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堂上,同学们仿若置身于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思维乐园。她总是以独特而新颖的方式开启一堂堂妙趣横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让本可能枯燥的知识变得亲近而生动。2022级文学院姜雨杰对此课堂印象深刻,“安娜老师的教学紧贴当下生活,新上映的影视作品、新发布的歌曲以及新闻她都能用于教学引入或课程理论的阐释。她的课堂让我明白教学无雅俗之分,教学设计可以非常生活化,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深入浅出讲授知识的可能。”
讲台上的她,会利用中美关税大战引出演讲稿的撰写及演讲技巧的指导教学,并利用中美博弈,引入《烛之武退秦师》和《过秦论》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智慧,理解“说服的艺术”、理解中国的现代立场。当她深情结课:“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一直在危困时,给予我们力量和指引;在踌躇时,给予我们决绝和勇气。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依然灼灼不息。你要的,她都有;你需要时,她一直都在”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这节课太过瘾了,从来没有想过能这样用时事讲语文。
《藏海传》热播的时候,她引入剧中情节,让学生思考用这样的素材可以设计哪些语文教学活动。学生们在雨课堂上积极互动,提供了写作、口语交际、话剧扮演等活动设计方案。刘安娜穿梭其中,捕捉独到见解并分享,“‘尝试用话剧扮演’这个答案有点意思,这是哪位同学的投稿?”在该生分享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后,刘安娜又组织其他学生共同讨论,对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建议。作为老师,她则从教学理念、实施过程、预期效果等多方面给予专业引导,有效帮助学生完善了最初的教学方案设计。这种点评方式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颗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实现了思维共振,让课堂充满生机。
为提升学生教学研究力、融通力和产出力,刘安娜每节课都会抛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学科与语文的融合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融通能力。她的课堂是学生能力成长的“魔法场”,随着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思维碰撞的声响,学生的各项能力悄然进阶。
学生们对刘安娜的课堂评价极高。2023级文学院王虹予感慨:“安娜老师的教学让我明白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她的课堂能从生活万象中提炼语文因子,让我对教学有了全新认知。”王承豫则认为:“安娜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科本质,而非单纯为了答题得分。”学生们在她的课堂上学到了理论知识,还学会了打破常规思维,以生活为切入点认识语文教育本真,收获宝贵财富。
共生共长!师生携手的奇妙旅程
刘安娜对传统教学中的问题有着深刻洞察。她主张教师要“把课本讲厚”,即深入挖掘理论背后的实践逻辑,而非简单堆砌知识点。她以教学原则为例解释道,不同教材对原则的表述各异,但核心共性在于对教学规律的提炼。“与其让学生背诵‘四条原则’或‘六条规则’,不如引导他们理解这些原则如何从教学实践中生成。”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师。”刘安娜始终坚守这一理念。针对传统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应用环节缺失”的痛点,她将“实践”作为课程的“承重墙”。为强化实践导向,刘安娜大力引入“案例教学法”。她以河南卫视水下舞蹈《祈》为例,带领学生分析舞蹈中的“意境营造”与文学文本的关联;结合电影《无名》,引导学生对比其环境描写与鲁迅《药》的异同。“当学生能从影视剧、音乐、绘画中捕捉到语文教学的元素,才算真正打通了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她强调,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技巧训练”,而是基于对语文本质的深刻理解。
“语文老师要做‘杂家’。”这是刘安娜对学生的期许,也是她自身教学的写照。她的课堂充满了跨学科色彩,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与音乐老师合作开发“用舞蹈表现文学作品”的课程;从绘画的色彩理论延伸到文本描写的层次感;借戏剧的“微表情”分析引导学生解读人物心理。她广泛的兴趣爱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使课堂充满活力。这种跨学科融合的底气,源于刘安娜广泛的兴趣爱好:绘画、手工、音乐、影视……这些爱好皆成为她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当老师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时,课堂就永远不会枯燥。”
刘安娜在师范生培养领域的实践成果显著。她深耕师范生技能培养多年,连续十余年指导河南省师范生技能比赛,十多次斩获一等奖,更曾指导学生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其指导的研究生亦在校级教学比赛中摘得特等奖。这些成绩不仅彰显了她对“理论指导实践”理念的深耕,更印证了课程在培养学生教学实操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
对于课程的未来,刘安娜有着清晰的规划:“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长的‘学习共同体’。五年内,我希望实现从‘教师主讲’到‘学生主学’的转变。”这种转变将重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学习伙伴”,学生成为“主动建构者”。当学生能自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问题时,教育才算真正成功。
在语文教育的长河中,刘安娜以“破局者”的勇气革新理念,以“实践派”的坚韧深耕课堂,以“杂家式”的视野融合学科,以“共生型”的姿态重塑生态。她的课程规划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更是对未来语文教师培养的前瞻性探索。在这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研究场所”。正如刘安娜所言:“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从生活中找到新的切口,从学生身上发现新的可能。”这正是她的课程最动人的底色——永远向真实的生活敞开,永远为创新的实践留白。
(大学生记者 李 茉 冯甜甜 张紫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