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1日,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华南理工大学杨小宝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多组元材料的结构筛选和硼-碳体系的材料预测”的学术报告,我校相关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杨教授通过两个方面讲述理论计算(包括第一原理方法、建立模型势、结构搜索等)在合金材料研究中的应用。首先他们课题组关注的是特殊问题的结构搜索,比如金刚石量子点、合金结构、C60上的替换、硼平面结构中空位的分布等,原子基本在特定的晶格附近,而初始的分布是关键。他们开发了基于结构识别的高通量第一原理计算程序Structures of Alloys Generation And Recognition(SAGAR),在遍历计算中避免重复结构,保证样本多样性;然后建立体系能量和性质与子结构的关系,采取蒙特卡洛树搜索方案,有效解决结构搜索问题,实现以性能为导向的材料设计。汇报结束后,与会师生纷纷提问,杨教授热情地回答了师生的疑问,现场研讨气氛热烈,参会师生受益匪浅。专家简介:杨小宝,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3 ,清华大学 ,学士 ;2003-2008 ,清华大学,博士 ;2008-2010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 ;
    2023-08-12
  • 8月9日,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济南大学张昌文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二维拓扑磁性材料设计及量子性能调控研究”的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张昌文教授在报告中提出,磁性拓扑材料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已成为新型量子器件设计的重要方向。然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铁磁体系,且实验样品观察温度极低,阻碍了拓扑材料的研发进展。反铁磁由于无杂散场、本征频率高和抗外磁场干扰等优势,有望替代铁磁材料,成为下一代高速、高密度、低功耗的非易失性磁存储器中的核心材料,并为构建微型太赫兹纳米振荡器提供新思路。张昌文教授依据以上内容,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介绍了几种新型量子磁性拓扑结构的设计原理及磁电性能调控方法,这种基于二维磁性拓扑结构的量子体系可为设计和开发新型纳米器件提供一个新思路。专家简介:张昌文,济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济南市“高校20 条”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自旋电子、物理材料与器件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0 余篇,引用检索80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10 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被写入《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等学术
    2023-08-11
  • 8月10日,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河南大学贾瑜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Design principles for hydrides and related superconducting materials”的学术报告,相关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贾瑜教授在报告中提出,自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发现超导现象至今,高温超导研究一直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利用高压技术实现了一些富氢材料的高超导转变温度,如在高压下H3S和LaH10分别可以在203 K和260 K表现出超导现象,这为超导材料实现室温超导提供了一条途径。但由于制备这类化合物需要在非常大高压下进行,追求高的超导转变温度和较低的稳定压强自然成为高压氢化物超导研究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他们课题组对目前已有的金属氢化物超导体结构和物性的梳理和分析,提出金属氢化物超导体设计的两个普适的定则。他们提出了离子半径和离子价态 “双补偿性共替代”方案设计高温超导体,在设计出的一系列三元氢化物高温超导体中,CaHfH12在300 GPa下理论预言的Tc高达360 K,CaZrH12在200 GPa也达到290
    2023-08-11
  • 8月10日,应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孟胜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激光诱导的相变动力学”的线下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参加报告会。孟胜教授与张进、关梦雪等与美国南加州大学Oleg Prezhdo 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ohannes Lischner博士合作研究了贵金属纳米颗粒与层状二硫化钼界面处表面等离激元型热电子激发的电荷传输机制,揭示了直接电荷传输机制和间接电荷传输机制能够共存,且都快于传统的热电子弛豫过程的物理图像,在本报告孟胜教授系统介绍了激光诱导的相变动力学的特性。报告会结束后,孟胜教授与我校师生就探索激光诱导的相变动力学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孟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 年中国科技大学毕业,2004 年获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瑞典 Chalmers 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博士学位。2005-2009 年在哈佛大学物理系任博士后。2009 年 7 月回国任特聘研究员。现任研究员、课题组长、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表面量子相互作用;激发态量子动力学;能量转化和存储微观机制、太阳能电池、原子尺度水特性等。(物理学院路战
    2023-08-11
  • 8月10日,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郑州大学郭海中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外场对钙钛矿结构材料新奇物性的调控”的学术报告,相关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郭海中教授在报告中提出,钙钛矿材料存在晶格、电荷、自旋和轨道等多重自由度,这些自由度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耦合和竞争的关系,使体系形成一系列能量相近的低能激发态甚至是相互竞争的基态,在外场调控作用下会产生一些新奇的物理性质和量子态。应力可以调控材料的晶格结构,而晶格结构决定了材料的电子结构,因此通过调控应力可以来调控材料的电子结构。首先郭教授课题组在SrCoO2.5薄膜通过应力来调控带隙用超快激光来激发,SrCoO2.5薄膜的c轴晶格常数膨胀可以达到1.12 %,是已经发现的氧化物中最大的晶格膨胀,称之为超大晶格畸变。高压是另一种有效的外加应力调控方法。然后他们课题组制备出非铅双钙钛矿(NH4)2SeBr6材料,在压力的作用下,其在11.2 GPa由立方相变为一个新结构,并引起光学带隙减小。用电场调控SrTiO3/LaAlO3二维电子气产生阻变效应。最后郭教授课题组又用应力调控LaCoO3薄膜,产生了新奇物性。专家简介:郭海中,教授,院长助理,2
    2023-08-11
  • 8月9日,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南开大学王卫超教授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基于活性单元的催化材料设计”的学术报告,相关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王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小微企业生存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提出室温催化净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关键科学问题。从基础催化理论出发,提出了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材料设计策略,通过合理堆积过渡金属配位单元,可以实现设计的催化剂具备催化本征活性。王教授向大家分享了其团队在新型锰基莫来石催化剂的创制和基于该催化剂的污染物净化以及莫来石协同臭氧实现各种污染物室温催化净化等几方面工作的进展。之后还运用其广博的科研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沿及室温降解污染物面临的挑战,使大家对能源环保材料的理性设计有了新的认识和启发。汇报结束后,与会师生纷纷提问,王教授热情地回答了师生的疑问,现场研讨气氛热烈,参会师生受益匪浅。专家简介:王卫超,南开大学教授。200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11年11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3年回国到南开大学工作,同年入选“国家qianren
    2023-08-10
  • 8月9日,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上海科技大学郭艳峰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自旋织构能带效应驱动的奇异拓扑性质”的线下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磁性拓扑材料是当前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热点体系,其丰富的拓扑物性对于基础研究及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拓扑能带理论中,磁性与非平庸拓扑电子能带之间的关联是一个重要课题。在一些具有织构型自旋能带(spin-textured band)的磁性拓扑材料中,利用外磁场可以调制自旋方向,从而诱导新奇的拓扑物性,如拓扑相变、理想外尔态、轴子绝缘态、反常/拓扑霍尔效应等。报告中郭艳峰教授系统介绍了该类磁性拓扑材料,并研究了利用外磁场诱导新奇拓扑物性的特性。报告结束后,郭艳峰教授与我校师生就探索该类磁性拓扑材料并利用外磁场诱导新奇拓扑物性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郭艳峰,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导。2003至2008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2008年至2012年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NIMS)博士后;2012年至2015年牛津大学物理系博士后;2015年7月加入上科大任Tenure-tack助理教授,2022年7月晋升
    2023-08-10
  • 8月9日,应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季威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二维笼目电子态创制”的线下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由于其特殊的几何构型,具有二维笼目结构的材料能带中往往具有平带、范霍夫奇点和类似于石墨烯的狄拉克型色散,因而能够诱导产生一系列关联拓扑物态。特别是在范霍夫奇点掺杂附近,理论预测二维笼目体系可呈现出新奇的超导电性和丰富的电子有序态,还有可能获得拓扑非平庸的超导态,但长期以来缺乏合适的材料体系来实现相关的关联拓扑物态。在本报告中,季威教授系统介绍了二维笼目电子态创制的相关特性。报告会结束后,季威教授与我院教师以及学生就探索二维笼目电子态创制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季威,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杰出学者特聘教授。研究兴趣主要为发展和应用独特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与实验紧密结合,模拟和预测低维量子系统和信息材料与器件的界面前沿问题。发表论文170 余篇,WoS 被引超过 10000 次,部分研究成果被选为 2011 年国际邮票素材、入选 2013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4 年和 2015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
    2023-08-1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