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网站!今天是 2013-10-30 12:33:02 星期三
师大主页    |    返回旧版
首页  高教研究  决策参考

地方高校的活力何处生发

发布时间:2016-12-28    浏览次数:490

地方高校的活力何处生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5年03月02日)

 

     编者按:这是变革的伟大时代,这是逐梦的黄金岁月。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共圆梦想的崇高事业,呼唤“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作为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责无旁贷,也无可替代。如何让大学生这个最富朝气与梦想、最具思考力与创新力的群体,在象牙塔中如海绵吸水般砥砺品格、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在踏上社会之后能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投身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这是每一所大学,包括正在探究转型的多数的地方高校,必须作答的命题,必须面对的挑战。那么,地方大学的改革力量应当从何处生发?在履行大学职能时该做怎样的坚守?对于这些问题,本刊特组织了专家与学者进行了深度回应。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李薇薇

  嘉  宾:黄国雄(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尚钢(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王汉青(湖南商学院党委书记);张金隆(武汉工商学院校长);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开放与融合——拥抱“数字海啸”,更重教学相长

  【镜头快拍】

  近两年,北大、清华、复旦等C9高校及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陆续宣布,将紧密合作,就“在线开放课程”标准与共享机制、平台和课程建设及基于这一平台的跨校联合辅修专业培养模式、向社会开放课程资源等方面展开探索,引领和推动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创新。而与网络、卫星、移动终端等先进的信息设备进课堂相对的是,很多高校却在自发推进“无手机课堂”行动,远离“手机综合症”。

  主持人:伴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获取知识渠道多元化的趋势,大学教育必然会在迅猛发展的新技术浪潮中左冲右撞,以寻找及构建更合理的教育理念与体系,面对来势汹汹的冲击,大学教育该为青年学子提供怎样的服务?

  黄国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核心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核心,在于人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大学作为培养人的机构,必然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大学应当积极利用新技术,拓展大学教育的外延与内涵,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要进一步开放办学视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即坚持本土化培育的中国特色,也要全面对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尚钢:是的,当今世界正在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巨变,最近几十年新兴的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一百年的影响,大学管理者应该有这种前瞻性认识。“慕课”即是技术革新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形式之一。互联网的出现,使学生获得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但为什么学生还要继续在学校学习、生活?对此,美国尤西纽斯学院黄伊侣校长给出的答案是:他们学校对学生的培养90%超越课堂。这是强调大学文化氛围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地方大学更要引进大师,要有好的育人环境。有了大师的言传身教,才能教学相长,形成地方大学独特的文化精神,学子浸染其中,成长成才,真正受益。

  王汉青:信息化时代,大学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甄别、筛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所以信息时代的大学就好比一座庞大的“信息加工厂”。在这里,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人格影响力和“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优势,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为此,地方大学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创设多样化师生互动情景提供良好条件。

  张金隆:“慕课”的兴起展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盛景,与传统教学全然不同的平台带来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哈佛大学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年的“慕课”学生注册数已经超过了其377年历史上历届学生的总数。不过,盛景之下当有隐忧。伴随着“慕课”平台上注册人数及课程的急剧增长,引发了一系列质量危机:如教学效果评估、教师的积极性管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的可持续性,等等。所以,地方大学更要坚持科技与人文的融合,营造“教学相长”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兼顾有序,条理分明的跨学科的多样性、个性化教学,把知识传递的过程真正变成教育价值体系建构的过程。

  突破与参与——差异化发展 激发学生内动力

  镜头快拍:从初次接触舞台进入“模特班”学习,到斩获“2013上海国际模特大赛”冠军,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刘阳琳,用一年时间完成了由舞台菜鸟向明日之星的转变。自迈入大学起,“模特班”的学生就在时刻等待着各种比赛。获得第37届世界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冠军,该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庞盼盼说:“参赛更像考试,是对学校所学知识的综合考评。”

  主持人:地方高校秉持特色办学理念,越来越需要学生超越课堂与教科书,走出校园,与行业和社会需求对接,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地方高校该以怎样的办学与文化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黄国雄:差异化发展是大学办学的一个主要趋势。差异化就是大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重复竞争,而是各有特色、协同发展。高考改革设立技能型、学术型两种模式的高考,就是要打破社会上“职业院校不如普通院校”的惯性思维。国家正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未来两种教育的优劣之分将不再明显,只是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大学要抓住机遇,找准定位,以自身教育特色服务社会需求。需要转型的高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

  尚钢: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能办出高水平,关键是层次应该是服务对象的区别,水平应该是服务质量的区别。地方高校寻求高、大、全的发展之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其发展的突破口在于以特色专业和人才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要着力推进学分制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空间;要注重实践育人,努力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实践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王汉青: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仍存在面向政府办学、“千校一面”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并在宏观的层面上通过一系列相关政策着力引导地方本科高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亟须转变观念,主动与市场对接,并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我们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培养兴趣、发展兴趣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性,这也是充分激发学生内动力的极具特色的教育手段。

  张金隆:地方高校应当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多渠道推进特色办学,瞄准区域经济与社会需求,提高学校的环境应激性和生存能力。同时,要主动寻找并发现具有与学校办学特色相契合的人才。高校的质量是与其选拔性成正比的。如耶鲁大学就一直致力寻找能在学校的培养下,无论追求什么都能在其所处的领域成为领军人物的学生。特色高校必然不能缺失特色人才,虽然经济背景可能造成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差异,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可用特色的策略来优化学生的竞争力。“不盲目掐尖,只选对的”是特色高校人才选拔之“特”。

  别敦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大众化高等教育不断推进,各级各类高校正在向着有特色、高水平的方向发展。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的主体选择。引导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分类发展,建设一批应用型高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时代必然选择。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何处去?这就要求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求高校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大胆探索,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道路。

  引领与坚守——办学需要热闹 治学贵在安静

  镜头快拍:去年,高等教育领域的两则新闻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一是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章开沅请辞社科界“院士席”,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二是新华社三问厦门大学的学术腐败的报道让厦大的社会形象风雨飘摇,有评论直指厦大的官僚气息过于浓厚,导致诸多学者无心为学。

  主持人:大学的力量,最终体现在对社会的引领。“去行政化”能成为近年高校热议话题,是因为公众对大学有许多期望,希望大学里多一些学术气,少一些官僚气;多一些宁静,少一些喧嚣。当下,大学与社会关系越来越紧密,地方高校应该如何在坚守与变革中抉择?

  黄国雄:大学的力量来源于自身的办学理念,来源于对知识的创造,来源于学生的成就,来源于对社会的服务。要壮大大学的力量,首先要正视大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政府掌握着办大学的资源,从学科、专业的调整、设置,到经费预算、招生指标等具体事务,因此大学表现出对政府的较高依赖性。政府要有管大学和办大学的概念,其对办学行为只能是监管,而不是运作,要回归小政府大社会。

  尚钢:我们要对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静”与“闹”的外在形式有辩证的认识。对“学术共同体”而言,治学需要“安静”;对大学治理者而言,开放办学是“热闹”的,需要秉持“敬畏”的心态立于其中。要对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有所敬畏、有所坚守。任何创新,必须建立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方高校中不少特色专业所对应的产业有其发展的波动性,大学治理要有坚定的办学信念,以特色求生存,以服务谋发展。要以开放的心态,用有效的手段去实现办学目标,从而使特色不仅仅是人无我有,而是一种高水平的特色,这样竞争力才是核心的、永恒的。

  王汉青: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其最根本的要求是尊重学术,服务师生。但近年来,学术界风气备受诟病:考题泄露、论文抄袭、科研项目成为赚钱工具……不少青年学子在这股风气的带动下对真理的追求不再热情与执着。一些高校表面上发展繁花似锦,但深处却有一种“落后”的暗流翻涌。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一度被日军追撵与轰炸,形势危急,但西南联大岿然不动,校内教学正常,学生勤奋读书依旧,整个学校有条不紊,处乱不惊,在课堂与图书馆,甚至民主广场的讲座上,处处可见安静而从容的师生。终究,“尊重学术,服务师生”最不能丢弃的是“静”,静水深流方成大学气派。

  张金隆:目前,国家经济制度改革涉入深水区,各种利益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在此背景下,大学除了履行人才培养职能、教育教学职能、科研与应用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外,洞见社会弊病,探幽发微,引领道德建设、培育更强的公民责任意识理应成为大学的担当。诚然,这样的担当需要在一个能相对自由而严肃发言的平台上展现。作为二三线城市中的地方大学,更应努力开辟安静与自由的空间,保护学者的言论自由权利,以创造更好的学术自由氛围。著名的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认为,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本质上是一回事,学术自由的内涵丰富和外延不断扩大后,就把学术自治也涵盖在内了。唯有如此,大学才能具备高度引领性。

  别敦荣:维护社会伦理,传播和践行积极价值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大学的一种特殊的力量。今天我国大学所传递的正能量有些微弱,这与大学的性质和身份是不相匹配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功利化和行政化。大学功利主义日益盛行,科研与教学目的似乎也没有那么纯粹,与奖金及职称等挂钩。行政化不只表现在行政级别上,官气不只存在于行政程序之中,更表现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核心环节,包括人才标准的确定、人才质量的评价、研究水平和质量判断等,都是由行政所主导的。如何剔除繁杂,让大学师生在安静而自由的治学环境中探索与成长?无疑,去功利化和去行政化是我国大学回归本质迈向高水平办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2日第10版


 

通讯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电话:03733329389        单位邮箱:htufg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