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8月9日,应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季威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二维笼目电子态创制”的线下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由于其特殊的几何构型,具有二维笼目结构的材料能带中往往具有平带、范霍夫奇点和类似于石墨烯的狄拉克型色散,因而能够诱导产生一系列关联拓扑物态。特别是在范霍夫奇点掺杂附近,理论预测二维笼目体系可呈现出新奇的超导电性和丰富的电子有序态,还有可能获得拓扑非平庸的超导态,但长期以来缺乏合适的材料体系来实现相关的关联拓扑物态。在本报告中,季威教授系统介绍了二维笼目电子态创制的相关特性。报告会结束后,季威教授与我院教师以及学生就探索二维笼目电子态创制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季威,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杰出学者特聘教授。研究兴趣主要为发展和应用独特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与实验紧密结合,模拟和预测低维量子系统和信息材料与器件的界面前沿问题。发表论文170 余篇,WoS 被引超过 10000 次,部分研究成果被选为 2011 年国际邮票素材、入选 2013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4 年和 2015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
    2023-08-10
  • 8月9日,应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娄文凯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低维半导体界面的新奇量子相”的线下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参加报告会。娄文凯教授由著名论断“界面即器件”引入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基于半导体界面效应的pn 结、场效应管等器件引领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革命。多年以来,中科院半导体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凯研究员课题组围绕低维半导体界面新奇物理和量子相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成果。在本报告中,娄文凯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在低维半导体界面的新奇量子相的三个工作:二维半导体中的激子绝缘相;发现广为存在于半导体异质结中的正常边缘态;通过界面电荷转移修饰的量子霍尔相。报告会结束后,娄文凯教授与我院教师以及学生就探索低维半导体界面的新奇量子相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娄文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2005 年获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学基地班学士学位,2008 年在武汉大学物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12 年在半导体所超晶格室常凯研究员组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在比利时安特
    2023-08-10
  • 8月9日,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扬州大学裴玮博士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掺杂调控配体金团簇光响应性质的理论研究”的学术报告,相关师生参加了报告会。裴玮博士在报告中提出,团簇作为介于原子、分子与宏观凝聚态之间的物质结构新层次,是由几个乃至上千个原子、分子或离子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结合力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微观聚集体。团簇具有确定的化学组分和原子结构,表现出强的量子尺寸效应和类分子特性。其中,配体保护的纳米核壳团簇具备类富勒烯团簇的超原子特性,其电子结构、光捕获能力和激发态特性都明显地依赖于内核金属原子种类和团簇尺寸。近期,他们课题组以双膦基配体保护的M@Au12 纳米核壳团簇为模型体系,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系统性地探究了团簇光响应全过程。裴博士的报告由浅入深,由基本的概念引出复杂的科学问题,参会师生从中获益匪浅。交流会中,裴博士和同学们进行了积极交流,老师和同学们踊跃提问,裴博士细致地回答了师生提出的每个问题。专家简介:裴玮,博士,2017—2022年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周思研究员和赵纪军教授,获凝聚态物理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团簇物理和计算材料学领域研究。目前的主要研
    2023-08-10
  • 报告人: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报告题目:一种融合机器学习与逻辑推理的新范式报告时间:2023年8月11日 17:00报告地点:计算机学院217会议室
    2023-08-10
  • 报告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赵征教授报告名称:从聚集体科学看分子发光报告时间:8月12日 8:30报告地点:东区实训楼1611室
    2023-08-08
  • 报告人:贵州民族大学赵建兴教授报告名称:Conditions of strong ellipticity and calculations of M-eigenvalues for a partially symmetric tensor报告时间:8月19日15:00报告地点:数学楼N304教室
    2023-08-07
  • 报告人:广西师范大学程民权教授报告名称:Constructions of Coded Caching Schemes报告时间:8月13日16:00报告地点:数学楼S103教室(会议室)
    2023-08-07
  • 8月3日下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北京邮电大学高飞教授为学院师生作题为“量子计算在密码分析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福建师范大学林崧教授为学院师生作题为“量子安全多方计算”的学术报告,报告在数学学院南楼103教室进行,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高飞教授首先介绍Shor、 Grover 等著名量子算法在密码分析中的应用,讲解量子计算对公钥密码、分组密码、碰撞搜索问题的影响,分析算法思路和优势,最后介绍了Grover、Shor算法在攻击现行密码体制时的资源估计和优化结果。林崧教授首先介绍保密比较、多项式计算、集合计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重点汇报了他们团队在结合经典方法和量子力学特性对量子匿名排序、量子安全多项式计算等安全多方计算问题的探索。此次讲座有利于拓宽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视野。讲座结束后,与会教师和学生就其关心的相关科研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高飞教授和林崧教授对研究生关心的考博事宜给出了一些鼓励和建议,师生们受益颇深。专家简介:高飞,男,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密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专业组常务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网络空间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2007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密码
    2023-08-04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