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4月27日下午,应我校电波研究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武汉大学教授袁志刚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内磁层波粒相互作用:原理、方法、实验观测以及相应的电离层效应”的学术报告,电波研究院、物理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在报告中,袁教授首先介绍了近年来所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随后引出研究的背景和对象:日地空间和内磁层粒子。接着介绍了地球内磁层粒子分布和特殊结构,并详细讲解了内磁层波粒相互作用理论、内磁层等离子体波的观测以及等离子体波在内磁层-电离层耦合中的作用,还对电磁离子回旋(EMIC)波的激发机制和导致粒子沉降实验观测、对电离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袁教授简述了磁声波、合声波以及等离子体层嘶声(Hiss)的波粒相互作用,并进行了展望。袁志刚的报告内容丰富多彩,由浅入深。会后,袁教授对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与师生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专家简介:袁志刚,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际一流建设学科、A+学科“地球物理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电波传播与天线”负责
    2023-04-28
  • 4月27日,“河南省国际中文教育区域合作与创新发展论坛”在河南大学郑州校区举行,文学院国际化工作秘书张恒君副教授带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代表孟夏清、刘春婷参加了本次论坛。河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代表在“国际中文教育青年论坛”中交流讨论,孟夏清在《多模态视角下国际中文线上词汇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中细致分析了多模态理论在线上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和优势。刘春婷以《南亚区域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的文化禁忌及处理策略》为题,围绕真实的案例,对南亚区域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的文化禁忌进行了归纳梳理,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文化冲突处理策略。两位同学的发言受到了在场老师和学生的肯定和好评,活动最后由河南大学文学院辛永芬教授为研究生代表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本次论坛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参会代表聆听了叶军、姜丽萍、朱勇等知名专家学者的大会发言,对21世纪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此次活动激励了广大青年学子心怀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梦想,为国际中文教育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平台做出努力。(文学院 王润泽)
    2023-04-28
  • 为做好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工作,近日,法学院在崇法楼三楼303会议室召开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校外专家指导论证会。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法治与人权研究所所长刘作翔教授,中国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张继成教授,郑州大学法学院王立志教授,校社会科学处处长段勃、副处长刘新争,学院领导班子、申报教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学院副院长郭少飞主持。刘作翔、张继成、王立志充分细读学院教师的拟申报书,结合自身申报项目的经验,分别从研究价值、研究内容、观点创新、参考文献等方面对法学院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进行了细致指导,指出申报书存在的不足、改进方向及具体办法,并解答相关申报教师的疑问。会上,院党委书记张壬对来指导学院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工作的专家们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学院的事业发展、教师个人成长意义重大,申报教师应根据此次论证会上的专家意见,利用宝贵时间,认真打磨,切实提升申报书质量,争取2023年取得佳绩。论证会结束后,与会教师表示,专家的建议客观中肯,见解清晰独到,他们通过此次会议深受启发,获益匪浅。(法学院李启昂)
    2023-04-26
  • 4月25日晚上,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主任薛承编审在线上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共党史论文写作与投稿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院长李洪河教授主持,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等参与。围绕报告主题,薛承提出论文选题要有创新性、结合学术志向进行凝练。其次,论文创作过程中要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文章要逻辑清晰、语句通顺、史论结合、呈现出较好的观感。关于投稿,她指出要了解所投刊物的栏目分类,有针对性地投稿,同时高标准、严要求,树立精品意识,多向优秀学者学习。薛承和与会师生进行交流互动。李洪河总结指出,薛承的报告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为相关专业的论文写作与发表提供了有益指导。(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广宇 路琳琳)
    2023-04-26
  • 4月25日下午,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李萍教授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新世界文明秩序建构的价值基点与伦理原则》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哲学学科负责人、学报编辑部主任刘科教授主持,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围绕报告主题,李萍首先以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为切入点,阐释新文明秩序的建构何以可能。她深入分析了世界秩序的重组可否以某种特殊文明的形态作为普遍性的范式。她聚集历史的逻辑和实践的逻辑,论述异质文明形态的本源性,倡扬以“互尊包容、互鉴共生”为核心的伦理学原则。报告尾声,李萍和师生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刘科总结指出,李萍的报告翔实丰富,逻辑性严密,有助于开阔与会师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广宇 胡韶光)
    2023-04-26
  • 4月24日上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第十二届世界和平与发展高端讲坛。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研究院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研究员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二十大以来中国外交新布局与新举措》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与。报告由研究院院长席来旺教授主持。围绕报告主题,于洪君对中国新时代以来的外交工作成果进行总结,科学评估世界发展大势与中外关系未来走向。他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中亚之行”“东南亚之行”“各方政要竞相访华”和“中国重大活动不断”四个方面讲述二十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特点和新举措。于洪君指出中国外交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国际共识,加深了“中国走向世界而世界也走进中国”的双向互动。席来旺总结指出,于洪君部长以历史纵深的视角,生动形象阐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拓了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广宇徐婧圆)
    2023-04-25
  • 4月24日,应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刘红娜研究员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利用厚液氢靶开展的丰中子Ca区的壳演化研究”的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交流学习。报告从实验和理论上介绍了原子核结构模型和壳演化。首先,刘红娜研究员从基础的原子核结构出发,将原子核中的壳结构演化过程娓娓道来。其次,着重讲解了利用敲出反应结合在束伽马谱学研究壳演化的实验方法,并总结了目前利用厚液氢靶在丰中子Ca区的壳演化研究结果。最后对更丰中子Ca区中的壳演化研究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建议。报告结束后,刘老师与我院教师和学生就壳演化的理论和实验具体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刘红娜,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10年 9月-2016年 01月在北京大学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联合培养)。2017 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自 2016 年至 2021 年先后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CEA)和德国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TU Darmstadt)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德国工作期间和 Alexandre Obertelli 教授共同主
    2023-04-25
  • 报 告 人:西北大学 周天游 教授报告题目:秦汉之际与《史记》报告时间:2023年4月27日 9:00报告地点:东教1-203
    2023-04-24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