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学 刘鸿 教授报告名称:水污染控制研究中的数学方法报告时间:2022年4月28日19:00报告地点:综合实训楼1511 腾讯会议299241660密码1234报告人简介刘鸿,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水库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电化学,在Environ. Sci. Technol.,Appl. Catal. B-Environ.,Water R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SCI他引3000余次,研究成果多次被Chem. Rev.期刊大篇幅整段正面评述,获发明专利20件,出版中文专著2部,英文专著3部。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9项,企业合作项目5项。研究成果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多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环境工程学科会评专家、环境化学学科重大项目会评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会评专家,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三种国际学
    2022-04-26
  • 报告人:深圳大学杨波教授报告名称:高级还原/高级氧化技术进行难降解污染物去除及资源化研究报告时间:2022年4月27日14:30报告地点:综合实训楼1511 腾讯会议711300505密码1234报告人简介 杨波,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专业技术地方级领军人才,深圳大学首届“荔园优秀青年教师”。博士(2002.9-2007.1)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系环境工程专业。2008年12月从清华大学环境系博士后出站,到深圳大学环境工程系工作。现主持在研及完成国家级项目9项,省市级课题8项,横向课题4项,参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70余篇,他引近5000次。国际期刊Emerging Contaminants编辑。曾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五);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五);2012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八届“青年科技奖”;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8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7
    2022-04-26
  • 4月24日下午,河南省名师魏兴毅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打造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的教育实习专题线上讲座。学院2019级教育实习学生、部分专业实习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讲座由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颜勇主持。魏兴毅通过视频引入“打造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这一主题。他引用李白的诗句表达对于语文课堂的认识,他表示,我也有满腔热情,我爱我的语文课堂,我希望我能用热情点燃课堂,和学生一起癫狂。魏兴毅结合自己工作经历,讲述和学生相处的点滴,真切表达他希望语文课堂能够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带来良好的影响。课堂导入方面,他举出《陌上桑》《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篇目的教学导入,讲述课堂导入的一些注意事项。魏兴毅总结课堂导入要从生活现象入手,联系到抽象的知识;要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兴趣;设置相关情景,引入课堂;可用优美的语言导入课堂:路数要常变常新,采用特殊的方式展开。对于板书设计,他细致地分析《陈情表》《窦娥冤》《水龙吟》的板书案例,向学生讲述板书设计的特征。魏兴毅针对活跃课堂气氛的技巧这一问题,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他将实例与理论相互融合,分享活跃课堂氛围的技巧为举例生动、举例联系学生、无中生有、假装示弱、抛砖引玉等几个
    2022-04-25
  • 4月24日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青年长江学者、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凯来我校讲学。学术报告会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举行,学院领导、青年教师、研究生参加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仉华主持。王凯作了题为“微反应有机合成的工程科学基础与应用”的学术报告。微反应技术是颠覆传统有机合方式的变革性技术,是化工学科的热点方向之一,是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的重要手段。王凯指出,面向有机合成反应强化,研究工作应当深入探索微尺度下传递特性与反应过程强化的内在机制,发展毫秒级混合方法,以此揭示微尺度混合规律并建立模型。他介绍了微尺度非均相分散作用下的传质、传热强化规律,以及建立的秒级反应动力学实验平台,获取复杂有机合成体系的关键动力学参数和速控步骤,并基于主副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和体系内物质的转化原理建立微反应工艺形成反应器模型,提升反应选择性和收率。未来他将围绕微化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卤化、氧化等领域建立工业级微反应系统开展产业化放大研究,形成技术示范。凭借相关原理、方法、模型指导构建绿色、安全、高效、高选择性的万吨级微反应系统。报告会结束后,王凯与师生进行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
    2022-04-25
  • 4月25日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张敬东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光电酶催化技术在污染物降解与检测中的应用”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由学院副院长仉华教授主持。张敬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光催化、电催化及酶催化的技术,并以电子转移为纽带,介绍了如何实现光电酶协同催化技术,用于环境污染物的高效催化降解。此外,还介绍了利用其协同催化技术中生成的电子产生电信号,构建可检测污染物的高灵敏传感器。报告会结束后,张敬东教授与学院师生就光电酶协同催化效应、异质结制备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化学化工学院 高 洁)
    2022-04-25
  • 4月24日上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教授杨有军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呫吨染料分子工程”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师生参加本次报告会。会议由学院副院长仉华主持。杨有军首先介绍了染料在传统领域如纺织印染、打印油墨、油漆、建筑涂料、生物染色、彩色照相和化学药物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由于激光的发现与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促成了染料在新兴高科技领域如有机光电导体、高密度存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他着重介绍了其课题组围绕呫吨染料母核的合成、修饰进行的系列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用于成像、检测以及诊疗的高性能功能染料,并开展验证性应用研究。报告会后,杨有军与学院师生就红外染料分子设计合成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化学化工学院冯北斗陈粤华)
    2022-04-25
  • 4月24日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讲席教授、化学工艺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邹吉军来我校讲学。学术报告会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举行,学院领导、青年教师、研究生参加本次报告会。会议由学院副院长仉华主持。邹吉军作了题为“面向航天及氢能源的催化剂及反应工程”的学术报告。他以航天能源和氢能源两个研究方向为重点做了介绍。在航天能源方面,以“创新燃料分子结构、精细调控燃料分子组成”为核心,建立新型燃料分子设计及合成方法与新型高能碳氢燃料规模化生产技术,并在航天航空领域得到大量应用。在氢能源方面,发展过渡金属催化剂电子自旋态调控方法,揭示电子自旋填充状态影响反应物分子及中间物种的吸附/脱附动力学机制;提出兼具团簇和单原子优点的单原子对催化剂,强化氢气、氧气等小分子活化,开发了低成本高活性水分解、氢燃料电池、化学储氢及释氢催化剂及工艺。报告会后,邹吉军与师生进行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化学化工学院冯北斗陈粤华)
    2022-04-25
  • 4月24日,应环境学院邀请,北京理工大学赵扬研究员、赵飞教授,清华大学程虎虎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胡传刚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微小型能量存储器件研究”“可持续水处理技术中的凝胶化学”“石墨烯调控及水诱导能源器件研究”和“先进碳基材料合成与催化应用”线上学术报告,环境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由环境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曹治国主持。赵扬研究员介绍了微小型能量存储器件的发展历程、目标和应用前景,以及在微型储能器件设计中遇到的关键挑战。他以课题组在该领域的近期研究成果为例,系统介绍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结构微型储能器件的制备设计原则、思路,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特别是介绍了课题组通过后期收缩辅助的微型器件设计理念,利用器件材料自身尺寸缩小的特性制备了系列微型储能器件,分析了该工艺方案的优势,同时指出该类器件可以通过优化喷涂和收缩过程,实现集成储能器件的高效、快速制备。在报告最后,赵扬研究员就微小型能量储存器件研究方向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做了详细分析和展望。赵飞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由于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严重污染,清洁的饮用水源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快速萎缩,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为严重的世界性的水
    2022-04-25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