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报 告 人:复旦大学 吴松弟 教授报告题目:从小县城到中国最大都市:上海的崛起之路报告时间:2022年1月6日 14:3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2022-01-04
  • 为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弘扬中华秦汉历史精粹,历史文化学院于12月31日晚在崇德楼205教室举办历史文化学院秦汉史研习班师生见面会。历史文化学院秦汉史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研究员出席本次见面会,研习班全体学生参加。会议伊始,研究中心主任李峰向大家介绍了历史文化学院在秦汉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阐明了秦汉史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及意义。副主任贺科伟讲解了关于研习班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安排,希望同学们能熟悉传世史料和出土文献史料。最后,由研习班老师代表于秀情讲话,她强调了治学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同学们要掌握秦汉史的基本脉络治学方法,培养正确史学观念。同时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实践,完成作业,课后认真钻研。此次历史文化学院秦汉史研习班师生见面会搭建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有利于研习班的同学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也是历史文化学院在学生培养方面做出的又一创新举措,为学院学生发展搭建高水平平台。(历史文化学院原方)
    2022-01-01
  • 12月31日,应物理学院邀请,福州大学陈惠鹏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基于垂直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光电器件的研究”线上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由物理学院副院长夏从新教授主持。陈惠鹏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垂直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和优势,以及课题组在柔性有机光电器件中的研究工作。垂直结构有机晶体管与传统平面结构相比具有更短的沟道长度、更高的电流密度、更快的开关速率和更好的空气稳定性等优势。基于该垂直结构陈惠鹏教授课题组采用喷墨打印方法构筑了一系列高性能光电器件,包括柔性光电探测器、柔性非易失性存储器、量子点发光场效应晶体管、有机铁电神经突触等,展示了垂直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良好的应用前景。报告会结束后,陈惠鹏教授与我院师生就有机垂直场效应晶体管的沟道长度、源漏电极的制备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陈惠鹏,男,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应用物理和电子信息工程双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美国塔夫茨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地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
    2021-12-31
  • 12月31日,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胡袁源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有机半导体掺杂调控研究”线上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有机半导体的化学掺杂是实现高性能有机光电器件及进行有机半导体电荷传输研究的关键技术,然而,如何利用高效掺杂实现对有机半导体电学性质的调控和器件性能的提升一直是本领域面临的难题。胡袁源教授主要汇报在有机半导体掺杂机理和掺杂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发展了一种新掺杂机制。基于该掺杂机制的P型掺杂剂能够对一系列具有不同能级的有机半导体P掺杂,且具有高掺杂效率。进一步,基于上述掺杂机制发掘了一类新的N型掺杂剂,展示了其在N型有机薄膜晶体管和热电器件的应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掺杂技术实现了对单一有机半导体的PN调控,并初步展示了溶液法制备的有机PN结在器件物理和器件构筑方面的潜在价值。报告会结束后,胡袁源教授与我院教师及学生就有机半导体掺杂调控研究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胡袁源,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硕士学位,2015于剑桥大学卡
    2021-12-31
  • 12月31日,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山东大学物微电子学院教授杨再兴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锑化物低维结构与光电器件”线上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报告会。锑化镓(GaSb)具有III-V族半导体中最高的空穴迁移率(1000 cm2V-1s-1),被认为是实现新一代高性能红外探测器和高速集成电路中空穴组元的理想沟道新材料之一。采用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合成GaSb纳米线会遇到纳米线横向生长的问题,导致其直径无法控制、晶体质量差、空穴迁移率小。杨再兴教授主要汇报GaSb纳米线的合成以及优化合成条件,精确控制锑元素趋肤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轻掺杂可以有效改善晶体质量而降低库仑散射作用,有利于空穴迁移率的提高。在CVD合成纳米线的方法中,所使用的金属催化剂被证明可以微量的掺杂到纳米线晶格中,有效调控纳米线的能带结构和电学输运性质。最后,通过调整GaSb纳米线的金半接触进一步提高了器件的红外光电性能。报告会结束后,杨再兴教授与我院师生就锑化物低维结构与光电器件研究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杨再兴,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杰出青年,校青年交叉科学创新群体牵头人,
    2021-12-31
  • 12月28日上午,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贺东航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势能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学习,报告由学院院长李洪河主持。贺东航首先通过已有文献分析了政治势能的概念和内涵,提出政治势能从出场到产生作用需要经历“借势做事、顺势而为”层、“概化信念”层、声势层、权势层和趋势层五个层次。接着,通过展示2012年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图景,他对“政治势能”作了进一步阐释,将其细分为价值性“政治势能”、体制性“政治势能”、制度化“政治势能”和一元化“政治势能四种二元指标类型。最后,贺东航指出“政治势能”可为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体系提供“本土化分析框架”,助力中国治国理政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报告尾声,贺东航与学院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对师生的困惑进行了详细解答。李洪河总结指出,贺东航的报告为我们以后做研究进行规律性、逻辑性认识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帮助。(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广宇王迎港)
    2021-12-28
  • 12月27日下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吴叶林研究员应邀为我校师生做题为“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及治疗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相关师生参加。报告由学院副院长王海磊主持。吴叶林分析了糖尿病患者伤口不愈合的原因及危害,讲解了在高糖环境下生长因子失调导致糖尿病创面炎症失控的分子机制,分享了其团队在利用纳米功能材料调控糖尿病创面糖类物质,实现降糖、抑菌、促进创面修复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结束后,吴叶林与学院师生深入交流,并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详细的解答。专家简介:吴叶林,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癌症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创面愈合功能机制,及利用医用功能材料实现创面高效治疗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 Chem. Int. Ed, Advanced Science, Cancer Research和 Nano Today等国际知名期刊。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及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生命科学学院胡诺贤)
    2021-12-28
  • 12月27日下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叶海峰教授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Genetic Switches for Precision Medicine”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师生参加。报告由学院副院长王海磊主持,。叶海峰介绍了基于合成生物学手段设计、构建的基因开关或传感器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讲解了如何构建精准可控基因线路开关并用于血糖稳态的控制和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免疫治疗。同时,探讨了功能化定制细胞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挑战和发展前景。此次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给大家带来了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专家简介:叶海峰,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国家优青、青千。任教育部科技委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2007–2013 年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 Zurich)从事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被授予 ETH Zurich 最高荣誉奖章。主要从事医学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包括智能细胞药物设计构建、光遗传学
    2021-12-28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