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报 告 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李长健 教授报告题目:全面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分析视角的重点内容揭示报告时间:2021年12月14日 18:00 (专家采取线上腾讯会议作报告)报告地点:法学院301(参加人员线下听讲)
    2021-12-10
  • 报 告 人:北京大学 周飞舟 教授报告题目: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与农民关系报告时间:2021年12月17日 15:00报告地点:崇智楼503 腾讯会议
    2021-12-10
  • 报 告 人:中国人民大学 刘少杰 教授报告题目:元宇宙热潮引发的社会学想象力创新报告时间:2021年12月15日 9:0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2021-12-10
  • 报 告 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石云里 教授报告题目:从“西洋新法”到“御制之法”——也谈清朝的天文自立之路报告时间:2021年12月11日 9:0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2021-12-10
  • 报 告 人:西北师范大学 杨鑫 副教授报告题目: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女童教育决策过程的质性研究报告时间:2021年12月15日 19:3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2021-12-10
  • 12月9日晚,中山大学张均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作为文学研究方法的‘实践’”的线上学术讲座。学院师生在崇文楼二楼会议室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参与线上讲座学习。讲座由院长赵黎波主持。张均从2005年李陀与吴亮关于“纯文学”的论争谈起,以京剧《平原作战》、话剧《雷雨》、电影《刺杀小说家》和小说《青春之歌》等文本为例,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作家自身的写作诉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肯定了李陀所指出的“文学成为文学是一个社会过程”这一观点。面对文学的这种“社会过程”,他提出“实践”的研究方法,并引用詹姆逊、鲁迅等人的看法,结合大量生动的一手资料,敏锐地指出“文学作为一种力量参与到社会现实生活中,介入现实、改变现实”“文学是与现实深度互动的话语实践”。针对如何从“实践”角度研究文学这一论题,他以《红岩》《故乡》等文本的本事重构为例,结合海登·怀特、俞平伯等人的文学理论,从写作动力、故事策略、叙述机制三个层面进行了具体阐述。讲座结束后,张均对在场师生提出的有关《林海雪原》的改写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界论争等方面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赵黎波结合讲座内容指出,张均提出的“实践”研究这一独特的研究方法
    2021-12-10
  • 报告人:天津理工大学丁轶教授报告名称:纳米多孔金属催化材料报告时间:2021年12月12日8:30报告地点:东区实训楼1115报告人简介:丁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1998和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05-2014年在山东大学工作,2015年调入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并参与建设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纳米多孔金属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发展了脱合金和表面调控技术,开拓了纳米多孔金属、合金及氧化物材料新体系;发展了高时空分辨表征技术,揭示了其特殊的组织结构及界面特性;针对新能源技术对结构功能一体化电极的需求,探索了其在高效能源存储与转化方面的应用。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百千万人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201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被引用15000余次,个人H指数68。
    2021-12-10
  • 报告人:天津理工大学刘喜正教授报告名称:纳米多孔金属电极与原位固态化凝胶电解质研究报告时间:2021年12月12日8:30报告地点:东区实训楼1115报告人简介:刘喜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博士后;天津市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天津市青年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面向新型电池、低温电池体系的纳米多孔金属电极、原位固态化凝胶电解质相关研究:提出了多级梯度孔金属电极结构设计策略,发展了具有导电性Cu骨架的系列多孔CuSi,CuSn等电极,提升了合金型负极循环稳定性;提出了面向金属空气电池的电解质原位固态化策略,基于小分子交联反应,提出了原位交联、梯度功能化以及凝胶/固态复合电解质的策略,有效提升了锂/钠-氧电池在真实空气中的循环稳定性,并进行了锂/钠空气电池柔性化探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中央军委科技委等多项项目;作为骨干参与科技部变革性技术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天津市新能源材料重大专项等多项项目;在Angew. Chem., Adv. 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SCI他引3700余次。
    2021-12-1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