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26日下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厦门大学徐鹏教授应水产学院邀请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学院相关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共计10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议由学院副院长李学军主持。徐鹏以大黄鱼“宁抗1号”选育系选育进展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基因组选择在鱼类复杂性状选育中的应用。徐鹏课题组以大黄鱼养殖业面临的病害问题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黄鱼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建立了大黄鱼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并构建了大黄鱼抗虫选育系。报告结束后,徐鹏研究员与学院师生就鱼类育种技术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专家简介:徐鹏,美国奥本大学博士(2007),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特聘教授,致力于鱼类遗传学和遗传育种研究。迄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获得者;已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学术期刊发
    2021-05-31
  • 5月25日上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胡炜研究员应水产学院邀请进行学术交流。水产学院教师、研究生共计6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议由水产学院副院长李学军主持。胡炜以“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为题,讲解了课题组最新研究进展和斑马鱼新型生殖细胞发育调控因子——fdf1基因在生殖细胞发育中的调控机制。他介绍了“蓝色粮仓”专项—重要养殖鱼类优良种质创制与生殖操作技术研究,并详细介绍了我国鳜、黄颡鱼、鳢、鲤等鱼类育种的新进展。报告结束后,胡炜和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专家简介:胡炜,男,博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鱼类基因工程学科组组长,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先后在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国家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国家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养殖分会副主任委员、水产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比较内分泌分会理事。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
    2021-05-31
  • 5月25日下午,西安翻译学院亢西民教授应邀在文学院506报告厅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西方小说的空间问题”的讲座,学院部分教师及百名学生参与学习此次讲座。讲座由学院教师许相全主持。讲座以文学创作中出现的空间转向为引,从文学的角度对环境和空间问题进行了梳理。亢西民指出,对于小说空间的研究要从其最基本的容器功能着手,即有关人类活动的场域——物质的空间、精神的空间、社会的空间三方面。他从小说空间问题的提出、现代小说中空间形式与功能、游历小说与家庭社会小说空间建构特点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小说空间的进一步发展在哲学意义上的认识功能及叙事功能。讲座结束后,亢西民对在座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就考研相关问题和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复习重点、学习方法、学校选择等方面为与会学生提出了宝贵意见。专家简介:亢西民,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翻译学院特聘终南学者,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曾任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外国文学教研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东方文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人文社科项目、社科
    2021-05-28
  • 5月23日上午,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应邀在崇文楼506报告厅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讲座,学院相关负责人,部分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参加学习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教师许相全主持。孟昭毅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思想观念为切入点,结合自己在丝绸之路沿线多地的游历经验指出,中国“一带一路”的艺术影响从西向东不断拓展,是一条四通八达沟通便利的网状路。通过对研究趋势的分析,孟昭毅强调了外语能力、史学素养的重要性。他按照时间顺序从多方面讲述元朝的对外贸易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孟昭毅教授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空间理论进行了阐释,并着重探讨了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海洋丝绸之路及西南丝绸之路四条丝绸之路的路线发展。孟昭毅的讲座旁征博引,内容充实丰富,鞭辟入里。讲座尾声,他鼓励学生注重学术研究方法,加强实地考察研究。专家简介:孟昭毅,天津师范大学突出贡献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现任天津师范大学东方文化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东方文化集成》综合研究编主编,中国东方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印度文
    2021-05-28
  • 5月25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汪国胜教授应邀在崇文楼二楼会议室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汉语的同义形式”的学术讲座,近百名师生到场学习聆听。讲座由学院教授连晓霞主持。汪国胜从汉语语言发展的角度引出“汉语的同义形式”这一概念,以上世纪名家作品逐步引导,用实际作用语法案例——“生前、死前”和“大胜、大败”为与会师生详细论述汉语中的同义理论。他指出,存在相互替换的词和语素是汉语独有的特征,应从各自的语法特点和语境使用进行分析。汪国胜强调,语言表达是多样化运用和情境相结合的产物,在分析同义关系时,应明晰“同义是相对的同义”这一理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挖语境背后的隐晦意义,多层次、多方面理清汉语中的同义形式,预见词的“未来”。讲座尾声,汪国胜对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详细解答,令到场师生受益匪浅。连晓霞对汪国胜的分享表示感谢,鼓励学院学生多汲取专家的知识体系,从日常用语中感悟汉语言的魅力。专家简介:汪国胜,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研究所所长、《汉语学报》副主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堂务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堂务理事,湖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
    2021-05-28
  • 5月25日下午,河南大学张清民教授应邀在崇文楼420室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学术论文写作常见问题类型”的讲座。近70名学院师生参与学习,讲座由文艺理论与写作教研室丁永祥主持。本次讲座围绕逻辑论证、认识错误、语言表达、学术规范四个部分对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张清民以学术论文的标题写作为切入点,从概念使用和分析推理两个方面具体阐述论文中常见的逻辑论证问题。他指出,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不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不了解文学史、不区分国情世情三种错误。张清民从词汇、句子和语法三个角度,结合大量典型事例,详细分析其中存在的语言与语义问题。他强调,在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时,应避免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注释体例不一致、引证文献名称错误等学术规范问题。讲座结束后,张清民就如何规避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错误等问题,给予师生耐心细致的解答。丁永祥指出,张清民在讲座详细阐述了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希望与会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对此加以重视,平时多阅读经典作品和期刊论文,学习其中的语言使用和逻辑结构,尽量规避常见错误。专家简介:张清民,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级一流
    2021-05-28
  • 应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卓来我校讲学。5月27日晚,李卓在外国语学院智慧教室作了题为《日本研究方法论》的学术报告。学院教师、研究生4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娄宝翠主持。李卓从日语出发,结合教师自身的研究方向,从日本社会史的角度分析国内学界的日语及日本研究现状及问题,介绍日本研究的方法,分析日语学科发展及日本研究的领域及趋势。讲座结束后,李卓同与会师生展开互动交流,并就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5月28日上午,李卓在教育学部报告厅为师生作了题为《从工匠精神谈日本文化》的学术报告。学院教师、日语专业学生近百人聆听了报告。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娄宝翠主持。李卓立足日本传统文化,从日本长寿企业入手,分析其大量存在的原因,提出她对日本长寿企业的看法及见解。在此基础上,李卓从企业经营的视野,剖析日本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进一步阐释了日本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此次报告会内容丰富,扩宽了师生的日本研究视野,加深了对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日本社会文化的理解。报告会结束后,李卓与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座师生积极发言、热烈
    2021-05-28
  • 5月28日上午,河南大学张大新教授应邀在崇文楼506报告厅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北宋文化开放政策与通俗文艺的繁盛——兼论《目连救母》杂剧搬演的市井文化背景”的讲座,学院相关负责人、部分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参加学习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由文艺理论与写作教研室丁永祥主持。张大新以北宋王朝定都开封的原因为切入点,形象地阐释了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与文化意义,他从地域环境与文化孕育两个角度追溯了中原文化与华夏戏剧的孕育问题,强调戏剧真正形成是在宋金时期,宋杂剧是一切戏曲的母体。他对北宋文化开放政策与通俗文艺的繁盛的讲解注重文史互证,依次结合文官政治、科举制度、商业经济、地理优势、城市格局等因素展开分析,为师生阐释了中国早期的公众娱乐场所——瓦舍勾栏产生的意义。张大新就“《目连救母》杂剧搬演的市井文化背景”“《目连救母》挣脱宗教羁绊,实现商业性经营的革命性转化的意义”两个核心问题开展深刻细致的讲解,并就豫剧的传承、普及与现场师生进行亲切交流。专家简介:张大新,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兼任
    2021-05-28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