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近日,我校物理学院夏从新、刘玉芳团队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华南师范大学李京波团队合作,以我校为第一单位在国际知名ESI物理类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4)上发表了题为“Reversible Half Wave Rectifier Based on 2D InSe/GeSe Heterostructure with Near-Broken Band Alignment”的研究论文,我校物理学院青年教师闫勇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由于二维材料具有独特物理性质,通过能带设计可以获得各种新型器件。本文设计了一种接近裂隙型(Near-broken)能带排列类型的异质结,结合二维材料非常容易实现栅极静电掺杂的优势,构筑了新型可编程单边整流器。通过栅极电压调控,可以实现器件电流在复合机制和隧穿机制之间转换,以实现输出信号方向和幅度的调节。本文采用基于GeSe和InSe范德华异质结证实了可逆的正向到反向整流性能,模拟了交直流转换的效果。此项研究成果将为未来换流电路的简化提供一条可能的途径,在新型二维半导体器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师范大学青年培育
    2021-01-19
  • 近日,我校河南省红外材料光谱测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秦朝朝副教授课题组与南开大学袁明鉴研究员课题组的合作论文《Reducing the impact of Auger recombination in quasi-2D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在国际顶级综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我校副教授秦朝朝为共同通讯作者。基于准二维钙钛矿材料的发光二极管以其高荧光量子产率、连续可调节光谱范围和高颜色纯度等优点,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秦朝朝副教授课题组与南开大学袁明鉴研究员课题组报道了一种降低准二维钙钛矿激子结合能的方法,很大程度地抑制了材料的俄歇复合,并利用我校河南省红外材料光谱测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购置的飞秒时间分辨瞬态吸收光谱系统对材料内部的激子动力学进行了详细探究。该材料抑制了效率滚降,器件亮度达到了82,480 cd m-2,是迄今为止最亮的可见光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之一。该材料内部俄歇复合等激子动力学过程的深入探究将推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Nature Communications》是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2021-01-15
  • 1月12日上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耶鲁大学Naftali Kaminski教授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作了题为“The Pulmonary Fibrosis Single Cell Atlas - Insights and Future Plans”的学术报告。我校师生200余人参加报告。报告由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Naftali Kaminski从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机理入手,介绍了单细胞组学在精准肺医学研究的应用,深入阐述了肺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异常细胞新型亚群的分选及其推动疾病进程的作用,为我们理解肺纤维化发生机制及药物靶点筛选提供了新的思路。随后,Naftali Kaminski介绍了可免费在线获取的数据网站(www.IPFCellAtlas.com),该数据由大于300,000个的单细胞RNA测序结果组成(晚期肺病患者单细胞),是肺病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此次报告为大家分享了肺纤维化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使我院师生获益匪浅。报告结束后,Naftali Kaminski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就相关问题做了专业地解答。专家简介:Naftali Kaminski,耶
    2021-01-13
  • 2021年1月7-8日,河南省太行山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太行山站)建设论证会暨学术研讨在我校召开。南京师范大学杨光教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朱朝东、孙悦华和肖治术研究员,河南大学韩士杰教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刘京宝研究员,河南农业大学叶永忠教授,全国鸟类环志中心钱发文研究员参与论证,共建单位济源市愚公林场、焦作市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站、修武县林业局、国有辉县林场的相关领导和专业人员,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玉芳出席会议,科技处、生命科学学院相关领导、太行山站骨干成员等40余人通过线上现场相结合方式参加会议。会议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余国营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光主持。刘玉芳代表学校向参加论证会的专家和共建单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太行山站站长陈晓虹教授详细介绍了太行山站建设规划,太行山站学术骨干赵喜亭博士和可灿就太行山站研究工作进行汇报。经专家咨询、讨论和论证,形成太行山站建设规划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定位和原则,扩大研究方向,统筹兼顾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做好近远期规划,提升发展层面,切实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完善管理制度,
    2021-01-12
  • 1月8日下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姚红杰研究员来我校讲学,并在生命科学学院学术报告厅作题为“染色质修饰和结构变化调控细胞命运”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学院相关专业师生15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姚红杰主要围绕表观遗传修饰及染色质三维高级结构在调控多潜能干细胞的重编程、干细胞分化等过程中的作用展开了报告。他首先介绍了DDX5和PCGF5在调节组蛋白修饰H2AK119ub1在细胞重编程和mESC神经分化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并重点解释了Yamanaka四因子之一SOX2协同R-loop在调控体细胞重编程形成多潜能干细胞中的作用。接下来,他对CTCF作为绝缘子(insulator)和染色质结构调控蛋白是如何参与细胞重编程做了详细讲解。最后,姚红杰对染色质修饰及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对细胞命运的调控作用进行了总结。此次报告扩大了在场师生的研究视野,加深了师生对干细胞、表观遗传学等领域的认知与理解。报告结束后,姚红杰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就相关问题做了专业地解答。专家简介:姚红杰,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
    2021-01-11
  • 报 告 人:华东师范大学 黄向阳 教授报告名称: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拆拼制探索报告时间:2020年1月9日 8:00:00报告地点:田家炳 801
    2021-01-08
  • 1月6日上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山东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邓伟侨教授来我校讲学,并在生命科学学院东楼学术报告厅作题为“材料和药物设计方法”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海磊主持,学院相关专业师生8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邓伟侨首先从传统材料设计方法讲起,分析了传统材料设计方法的缺点,进而引出“计算机材料设计”的概念。随后,他对近二十年来计算机材料设计的发展进行了讲解,并对“以计算机材料设计”为中心,利用大规模并行计算,大数据分析,并行化材料组合合成等技术手段来设计合成材料的“材料基因组计划”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邓伟侨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计算机材料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其在化学、材料等领域带来的变革性突破。最后,邓伟侨结合案例,介绍其团队在材料设计方向的实例及在药物设计方面的进展。本次报告观点新颖,内容丰富,反响强烈。报告结束后,邓伟侨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就相关问题做了专业地解答。 (生命科学学院 张江利)
    2021-01-07
  • 1月6日上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建国教授莅临我校商学院二楼会议室,为青年骨干教师做了一场关于“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交流”的学术报告。商学院30余名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讨论,报告由商学院院长杨玉珍教授主持。孙建国首先从自身学术经历谈起,告诫青年教师们做“真”学术很难、很苦,要努力做到一坚守,二拓展,三提升,尽量坚守自己的学术自留地,但又不失跳出学术领域来拓展学术自留地。接着,孙建国从选题角度出发,建议国家社科项目的申报要基于自己的学术兴趣,做别人喜欢的事情;坚守自己的学术自留地,踏实认真,持之以恒;努力拓展学术资源,多参加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最后,孙建国就商学院部分教师项目申报书的选题角度、语言表述、文献述评、参考文献以及申报者完成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亲切中肯的交流。 商学院院长杨玉珍总结表示,孙建国教授给予青年教师们的指导极富价值,老师们普遍反映非常受益,并希望孙教授能够再次莅临指导。(商学院 赵潘)
    2021-01-07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