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4月5日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杨震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作了题为“立足具有重要生物功能的天然产物探索高效合成的新方法和新策略”的学术报告。学院有关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智勇主持。杨震从化学和化学家的责任谈起,讲述了合成化学需要思考的科学问题,进一步讲解了天然产物在治疗人类疾病的重要作用。他重点介绍了五味子中分离得到的降三萜类化合物的全合成、牛樟芝中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的全合成工作的重要研究进展。报告会结束后,杨震和与会师生就有关问题进入了深入交流。专家简介:杨震,男,博士,北京大学教授。1982和1986年在沈阳药学院制药系化学制药专业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1989-199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院士黄乃正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92-1995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K.C.Nicolaou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1998年在该研究所任助理教授。1998-2001年在哈佛医学院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员。2001-至今在
    2019-04-08
  • 4月4日下午,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小刚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举行。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专业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何小刚教授以《宇宙中极小与极大的统一》为题,向师生介绍了宇宙的本身及其发展如何提供可能新粒子及可能新粒子怎么相互作用的问题,更多地了解基本粒子特性如何提供更多宇宙的特性的讯息。他在报告中指出宇宙中的极大——宇宙本身,与宇宙中的极小——基本粒子,看起来好像是非常不同且不相关的两个极端。现代宇宙学和粒子物理理论表明其实他们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宇宙存在的形式及其演化决定于宇宙中有什么样的基本粒子的存在,早期宇宙是所有基本粒子表现的极佳场所。报告结束后,何小刚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何小刚,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82年(77级)获得学士学位,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获得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创办的中美物理联合招生计划(CUSPEA)奖学金并前往夏威夷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澳洲墨尔本大学,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美国俄勒冈大学等研究机构从
    2019-04-08
  • 3月22日下午,应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绿色化学与电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邀请,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工学院院长EricCroiset教授来我校进行了为期11天的材料化学的系列学术讲座,化学化工学院相关专业师生60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报告期间,EricCroiset就“材料科学”领域内十个相关专题,结合当前国际研究前沿和自身研究成果,用西方教学方式进行了全英文讲授。在晶体结构测试专题中,EricCroiset在常用仪器XRD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际前沿测试方法—原位同步辐射高能XRD测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处理,并结合实例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将理论与实验结果密切结合。在最后一个专题中,他结合前期讲解的内容,准备了数个综合性题目,要求到场师生以小组结合的形式自由解答,然后再统一讲解所涉及到的原理、步骤及其在实际科研过程中的应用。每次讲座结束后,EricCroiset都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并就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参与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国际前沿知识,而且体验了西方的教学模式。(化学化工学院王曼曼白正宇)
    2019-04-04
  • 报告人:大连海洋大学宋林生教授报告名称:水产无脊椎动物免疫防御机制报告时间:2019年4月7日08:00报告地点:水产学院二楼大会议室报告人简介:宋林生,男,1966年1月出生,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大连海洋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63”计划海洋科学技术领域主题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动议专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及农业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辽宁省特聘教授等。先后主持承担97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动物主要病毒性疫病爆发机理与免疫防治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973计划课题“对虾的抗病及免疫物质应用原理与途径”、“对虾白斑综合症防治的免疫学途径和关键技术原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扇贝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863项目“重要生产性状关键基因的发掘应用技术”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扇贝免疫识别的分子机制”、“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免疫适应机制”等多项课题。在海水养殖动物功能基因组和转录组、免疫防御分子机制以及疫病免疫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发现
    2019-04-04
  • 4月3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威教授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基于国家需求的翻译研究—选题与设计”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志强主持,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计百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中,根据当前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结合国家人文社科研究“十三五”规划,张威指出翻译研究应该遵循服务国家战略、应对社会需求、坚持创新突破的总体原则,合理协调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社会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的关系。他强调要着力加强服务国家战略的咨询主导型研究、构建行业规范的市场主导型研究、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主导型研究、创新学科探索的学术主导型研究,不断扩大翻译研究的社会影响力,确保翻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讲座结束后,张威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蒋中洋)
    2019-04-04
  • 报告人:北京大学杨震教授报告名称:TheJourneyofSchinortriterpenoidTotalSyntheses报告时间:2019年4月5日15:00报告地点:化学北楼N102报告人简介:杨震,1982和1986年在沈阳药学院制药系化学制药专业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1989-199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黄乃正院士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92-1995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K.C.Nicolaou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1998年在该研究所任助理教授。1998-2001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员。2001-至今在北京大学任教。研究兴趣: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2002年获长江学者,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获礼来科学成就奖(中国),2013年获“周维善”合成创新奖,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9-04-03
  • 报告人:青岛大学李培峰教授报告名称:非编码核酸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报告时间:2019年4月4日08:30报告地点:生物报告厅报告人简介:李培峰,1993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博士学位。随后留院任助理研究员。1995年至2005年在德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马克斯戴安布鲁克分子医学研究中心任MedicalResearcher。2005年应聘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外引进杰出人才”,在生物膜和膜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细胞增殖与信号调控”研究团队,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7年荣获泰山学者。现为青岛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青岛大学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李培峰主要开展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到目前为止,李培峰教授在NatureMedicine、NatureCommunications、Circulation、CirculationResearch、MolecularCell、EuropeanHeartJournal、GeneDevelopment、PNAS、TheEMBOJournal、CancerResearch,JBC
    2019-04-03
  • 2019年4月3日,应音乐舞蹈学院邀请,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人文社科重点“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首席专家谢嘉幸教授作了题为“从研究到传承——华夏乐府行动计划的构想与实践探索”的讲座。音乐舞蹈学院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聆听了本次讲座。报告中,谢嘉幸讲解了华夏乐府行动计划的构想与实践探索,从首届华夏乐府论坛、推进国家课题提交两会提案、建立华夏乐府音乐在线课程联盟、创设华夏乐府基金制定全面行动计划、从研究到传承——华夏乐府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谢嘉幸认为,从研究到传承,是他本人这些年在各项实践探索中走过来的切身体会,从研究者转变为实践者,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讲座结束后,谢嘉幸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师生的提问作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我校特聘教授赵塔里木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现场气氛活跃。此次讲座对提升学院师生的学术视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舞蹈学院赵梓媛贾文静)
    2019-04-03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