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23日上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中国海洋大学李志清教授在外国语学院国培教室作了题为“法语的变化与发展”的讲座。法语系教师、本科生共6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李志清从法语的起源——拉丁语讲起,借助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讲述了法语从古法语、中古法语到现代法语的演变进程及其不同特点与形成原因,使在场师生充分理解了法语的形成与发展。讲座结束后,李志清结合讲座内容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外国语学院陈淑芬张秋生)
    2018-05-24
  • 报告人: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建民副教授报告名称:纳米技术在化学储能中的应用报告时间:5月26日10:00报告地点:物理南楼五楼研究生教室报告人简介:马建民,男,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大学岳麓学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担任ScientificReports、ChineseChemicalLetter期刊编委。先后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卧龙岗大学进行博士后/访学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锂/钠离子电池、电容器、电催化等纳米技术、第一性原理DFT在电池和电催化体系的应用。在发表AdvancedMaterials、ACSNano、AdvancedEnergyMaterials、EnergyStorageMaterials等国际期刊SCI论文1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2017年获锦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8-05-24
  • 5月23日下午,文学院1999级校友、凤凰网评论总监高明勇应邀在文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允执厥中,功不唐捐——不要让舞台限制你的想象力”的学术报告。文学院广播电视学百余名学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高明勇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及人生阅历,从中文的传统、新闻的逻辑、阅读的进化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积累文学素养、进行新闻写作与文章写作,他用“深井效应”强调了写作的深度和眼界的阔度,用文学院文章写作的传统与1万小时的传统细致讲解了“写作与沟通”的辩证关系,谈到如今从事新闻评论,他指出比较重要的三点要求:有志向,有章法,有定力。高明勇告诫同学们:边界是有限的,思维是无限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并强调了有效思维和档案意识的重要性。最后,高明勇与现场同学亲切互动,耐心细致的解答了学生们关于读书与新闻写作等方面的提问。讨论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现场掌声雷动,每个人都感到受益匪浅。专家简介:高明勇,凤凰网评论总监、政务事务部总监,凤凰网政能亮总编辑。先后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记者》专栏作家。曾任新京报资深评论员,《评论周刊》统筹。著有《新闻的逻辑》《坐下来
    2018-05-24
  • 报告人:山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润植教授报告名称:植物油脂代谢工程与生物能源报告时间:5月25日15:00报告地点:生科院报告厅报告人简介:李润植,博士、教授、博导、所长。山西省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山西省高校“131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农业大学分子农业与生物能源研究所所长。1982.1起在山西农业大学工作,1999.6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1994.12年被评为山西省普通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998.11被聘为山西省学位委员会首届学科评议组理学组成员。1998.8被聘为山西省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咨询委员会委员。2013.10遴选为中国遗传学会全国科普委员会委员。2014.10评选为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国际油脂学会会员,美国科学促进学会会员,国际学术期刊ThePlantCell,PlantPhysiology,GenomeBiology,MetabolicEngineering,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PlantMolecularBiology,Phytochemistry和JournalofExperimentalB
    2018-05-24
  • 报告人:中山大学詹成教授报告名称:口译教学的理念、原则和课程设置报告时间:2018年5月23日15:00报告时间: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
    2018-05-23
  • 5月20日下午,应文学院邀请,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马重奇教授在崇文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开展近代汉语方言文献研究方法论——以闽南方言文献个案研究为例”的学术报告。文学院骨干教师及60余名学生代表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马重奇以毕业生论文的撰写为切入点,联系时代背景,通过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为大学生明确论文课题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价值性极高的参考意见。马重奇结合PDF文件展示自身研究成果,从四个方面介绍近代汉语方言文献研究方法论。他强调了严谨求证、挖掘语料和研究材料的重要性,并以“闽南方言文献个案研究”为例,整理福建不同方言区的文献,并按地域来源分类,对中西闽南方言进行了文献概说。马重奇向在座师生介绍闽南方言文献的代表作品,重点突出了闽南方言分支,他指出,厦门、台湾闽南和潮汕等方言文献的出现是以闽南移民和传教士来华为契机的。关于探讨闽南方言文献的研究方法,马重奇指出,可以从内部寻找证据,模仿著名音韵学家李荣的“排除法”。针对特殊韵部的研究,马重奇举例“傩”部和“稽”“伽”二部的归类过程,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内部比证法的含义。马重奇引进同期音韵资料比较法,并将其细分为同期汉文方言文献比较、同期西文方言文
    2018-05-23
  • 5月21日上午,应文学院邀请,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均平教授在文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古代自然审美及其当代意义”的学术报告。文学院各教研室教师代表及百余名学生聆听了此次报告。周均平首先阐释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他认为不同时代的自然观念由特定生产力以及社会状况决定,而对自然的审美正是由不同的自然观念支配。周均平介绍了关于自然审美的哲学与文化基础,并提出进行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研究必须关注其主要历史形态和基本精神两个方面。随后,周均平介绍了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的三种经典学说,即钱钟书说,于民说和顾彬说。从学说形态基于时代环境的对应性入手,周均平将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概括为崇拜、致用、比德、比情和畅情等几个历史形态,并对最具美学意义的比德,比情和畅情作出了重点讲解。周均平的讲座系统严谨,条理清晰,语言深刻,获得了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会后,周均平同与会师生进行了互动,并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专家简介:周均平,男,1954年10月生,山东临沭人,中共党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研究方向为文
    2018-05-23
  • 报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星灿教授报告题目:资源控制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报告时间:2018年5月26日17:00报告地点: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术报告厅
    2018-05-23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