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报告人:南京大学周晓璐教授报告名称:美术考古、古文字研究报告时间:2018年6月1日09:00报告地点:美术学院多媒体教室
    2018-05-28
  • 5月25日,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蒲学科教授在数学楼103教室作了一场题为“怎么从欧拉-泊松方程推导薛定谔方程”的学术报告。数学学学院青年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等五十余人参加了报告会。蒲学科讲述了从欧拉-泊松方程方程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学者在欧拉-泊松方程适定性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重点报告了他和他的合作者从欧拉-泊松方程推导KP方程和KdV方程的重要结果,以及怎么从欧拉-泊松方程推导薛定谔方程等。蒲学科的报告将数学问题与物理背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内容丰富,系统严谨,条理清晰,获得了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专家简介:蒲学科,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在国际一流的学术刊物(如ARMA、SIAM、CV、JDE等)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研究兴趣包括非线性发展方程与随机非线性发展方程的适定性等。先后和郭柏灵院士出版专著2部。多次应邀到美国布朗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所访问等,目前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闫威苗山根)
    2018-05-28
  • 5月25日上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黄建华教授在数学楼103教室作了一场题为“退化噪声驱动的MHD方程的遍历性”的学术报告。数学学院青年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等五十余人聆听了报告。黄建华从退化噪声驱动的MHD方程的不变测度开始讲述,介绍了不变测度的存在性、唯一性以及吸引性。说明了有限个噪声和足够多个噪声情形下证明渐近强Feller性和弱拓扑不可约证明的相关证明思路和主要结论,最后给出两个相关问题。黄建华的报告涉及到算子半群理论、泛函分析、能量方、Malliavin分析、无穷维动力系统等,信息量非常大,讲解深入浅出,赢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报告会后,与会人员踊跃提问,就感兴趣的问题与黄建华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专家简介:黄建华,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随机偏微分方程和无穷维动力系统理论研究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在SIAM,JDE,DCDS-A,Chaos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闫威苗山根)
    2018-05-28
  • 5月25日上午,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新军在文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报刊史料与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学术讲座。文学院13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伊始,武新军为在场学生介绍了阅读文学作品的具体方法。他说到,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讲求正确的方式,要选择难度适中的书目,注重提高阅读效率;同时还要关注自身的感性是否自由,感官是否足够开放去接受作者的人生体验。武新军针对学生反映诗词难读懂的情况提出“从文字出发”地阅读方法,慢读精读,竭力发现每个文字背后的深意,主动调整审美心理结构去适应作品。武新军谈到,读书的实质是读者同作者的人生经验的交流,因此需要主动建立对等的交流关系,这样才能同作品产生共鸣;其次,不应被自身的阅读偏好所束缚,需广泛涉猎,以此达到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目的。他引用不同教授对丁玲作品的解读提出了阅读需要摒弃成见、自主思考的观点。最后,武新军介绍了报刊史料与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史料研究综合性缺乏、政治化明显等问题,并希望学者在解构和建构中寻求平衡。同学们兴趣浓厚,收获丰硕,会后纷纷踊跃提问,武新军仔细解答了学生疑惑,与学生进行了深一步的交流探讨。专家简介:武新军,1974年生于河
    2018-05-28
  • 报告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导师萧旭东教授报告名称:Cu(InGa)Se2solarcells:fromlaboratoryresearchtocommercialization报告时间:5月29日08:30报告地点: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报告人简介:萧旭东,男,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光伏太阳能中心实验室主任以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考取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美联合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于同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1992年获得物理系博士学位。之后在伯克利劳伦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至2006年期间受聘于香港科技大学,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现就职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教授。肖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金属、半导体等表面/界面物理、以及薄膜物理的研究,已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包括Science两篇,PhysicalReviewLetters九篇。其工作已被同行引用达1800多次。肖教授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包括海外杰出青年学者和中国科学院的海外知名学者。他还拥有两项美国的技术专利。他的研究涉及表面
    2018-05-27
  • 报告人:上海高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陈晓嘉教授报告名称:Drivingforceofsuperconductivityinacuprate报告时间:5月29日09:30报告地点: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报告人简介:陈晓嘉,男,1967年生。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14年1月全职回国工作,现任上海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终身研究员。1993年获得河南师范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7-1999年先后在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1999-2001年为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态研究所访问学者,2001年到美国后长期在华盛顿卡耐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实验室从事高压下超导电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回国前为能源部极端环境前沿能源研究中心超导项目负责人。他专注于研究高压下的超导电性,在过渡金属化合物、铜氧化物超导体、铁基超导体、有机超导体的高压行为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大量有影响的工作。作为第一或主要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60篇发表在Nature及其子刊,9篇发表在PNAS、PhysicalReviewLetter上,28篇发表在物理学主流期刊P
    2018-05-27
  • 5月24日,应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郑爱华研究员在生物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媒介昆虫的传毒机制及控制研究”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教师、本科生代表近百人聆听了本次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党委书记丁笑生主持。报告会中,郑爱华首先介绍了虫媒病毒同媒介生物间识别及互作机制,并阐述了蚊子获毒传毒过程,其讲解深入浅出,字字珠玑。他分别从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同受体的相互作用,使观众了解到活性氧ROS在蚊子抗寨卡免疫中起关键作用以及N-糖基化修饰在穿过中肠过程起关键作用。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报告会后,郑爱华研究员地对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答。专家简介:郑爱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爱因斯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媒介昆虫与病毒互作研究组组长,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十余年来一直从事病毒学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集中SARS病毒、丙型感染病毒以及登革热病毒进和出的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等顶尖期刊上。(生命科学学院连欣荣)
    2018-05-27
  • 5月24日下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院学院邀请,匈牙利科学院院士MiklósSimonovits教授和荷兰特文特大学李若楠博士分别作了题为《StabilityandRegularitymethodsinextremalgraphtheory,anddualanti-Ramseytheory》和《Vertexdisjointproperlycoloredcyclesinedge-coloredgraphs》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负责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共四十余人聆听了报告。Simonovits院士介绍了极值图论与图论、组合、组合数论和概率论等联系,概述三种研究极值图论的常用方法--RegularityLemma、Supersaturatedgraph、StabilityMethod,并通过若干例子介绍怎样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李若楠围绕边染色完全图的点不交圈展开,介绍与此相关的几个猜想和常用的若干方法,以及最近的一些进展。在互动问答环节,与会人员踊跃提问,就感兴趣的问题与Simonovits院士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报告结束后,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刘文安向Simonovits院士和李若楠博士
    2018-05-27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