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23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中山大学詹成教授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口译:从训练方法到职业发展”的学术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共百余人聆听了讲座。詹成从口译定义入手,指出口译是沟通媒介,口译即沟通。他详细讲解了口译和笔译在声音和文字上的区别以及口译的类型,同时强调了在翻译的职业化时代,口译的时间性和交际的一次性等特点,并就此指出口译员应具备的素质。讲座最后,詹成结合具体实例对口译训练内容、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基本构想。讲座结束后,部分教师与学生结合讲座内容与詹成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外国语学院陈淑芬高佳宝)
    2018-05-24
  • 5月23日上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中国海洋大学李志清教授在外国语学院国培教室作了题为“法语的变化与发展”的讲座。法语系教师、本科生共6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李志清从法语的起源——拉丁语讲起,借助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讲述了法语从古法语、中古法语到现代法语的演变进程及其不同特点与形成原因,使在场师生充分理解了法语的形成与发展。讲座结束后,李志清结合讲座内容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外国语学院陈淑芬张秋生)
    2018-05-24
  • 5月23日下午,文学院1999级校友、凤凰网评论总监高明勇应邀在文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允执厥中,功不唐捐——不要让舞台限制你的想象力”的学术报告。文学院广播电视学百余名学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高明勇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及人生阅历,从中文的传统、新闻的逻辑、阅读的进化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积累文学素养、进行新闻写作与文章写作,他用“深井效应”强调了写作的深度和眼界的阔度,用文学院文章写作的传统与1万小时的传统细致讲解了“写作与沟通”的辩证关系,谈到如今从事新闻评论,他指出比较重要的三点要求:有志向,有章法,有定力。高明勇告诫同学们:边界是有限的,思维是无限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并强调了有效思维和档案意识的重要性。最后,高明勇与现场同学亲切互动,耐心细致的解答了学生们关于读书与新闻写作等方面的提问。讨论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现场掌声雷动,每个人都感到受益匪浅。专家简介:高明勇,凤凰网评论总监、政务事务部总监,凤凰网政能亮总编辑。先后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记者》专栏作家。曾任新京报资深评论员,《评论周刊》统筹。著有《新闻的逻辑》《坐下来
    2018-05-24
  • 5月20日下午,应文学院邀请,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马重奇教授在崇文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开展近代汉语方言文献研究方法论——以闽南方言文献个案研究为例”的学术报告。文学院骨干教师及60余名学生代表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马重奇以毕业生论文的撰写为切入点,联系时代背景,通过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为大学生明确论文课题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价值性极高的参考意见。马重奇结合PDF文件展示自身研究成果,从四个方面介绍近代汉语方言文献研究方法论。他强调了严谨求证、挖掘语料和研究材料的重要性,并以“闽南方言文献个案研究”为例,整理福建不同方言区的文献,并按地域来源分类,对中西闽南方言进行了文献概说。马重奇向在座师生介绍闽南方言文献的代表作品,重点突出了闽南方言分支,他指出,厦门、台湾闽南和潮汕等方言文献的出现是以闽南移民和传教士来华为契机的。关于探讨闽南方言文献的研究方法,马重奇指出,可以从内部寻找证据,模仿著名音韵学家李荣的“排除法”。针对特殊韵部的研究,马重奇举例“傩”部和“稽”“伽”二部的归类过程,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内部比证法的含义。马重奇引进同期音韵资料比较法,并将其细分为同期汉文方言文献比较、同期西文方言文
    2018-05-23
  • 5月21日上午,应文学院邀请,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均平教授在文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古代自然审美及其当代意义”的学术报告。文学院各教研室教师代表及百余名学生聆听了此次报告。周均平首先阐释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他认为不同时代的自然观念由特定生产力以及社会状况决定,而对自然的审美正是由不同的自然观念支配。周均平介绍了关于自然审美的哲学与文化基础,并提出进行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研究必须关注其主要历史形态和基本精神两个方面。随后,周均平介绍了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的三种经典学说,即钱钟书说,于民说和顾彬说。从学说形态基于时代环境的对应性入手,周均平将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概括为崇拜、致用、比德、比情和畅情等几个历史形态,并对最具美学意义的比德,比情和畅情作出了重点讲解。周均平的讲座系统严谨,条理清晰,语言深刻,获得了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会后,周均平同与会师生进行了互动,并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专家简介:周均平,男,1954年10月生,山东临沭人,中共党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研究方向为文
    2018-05-23
  • 5月19日上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廖鑫副教授在数学楼S103作了一场题为“数字图像被动取证研究”的学术报告。学院师生代表30余人聆听了报告。廖鑫指出,随着Photoshop、GIMP等图像编辑软件的发展,数字图像编辑越来越便捷。如果恶意篡改的数字图像被广泛传播,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这些真伪难辨的数字图像,正在颠覆人们“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带来了严重的公共信任危机。因此,迫切需要发展相应的被动取证技术,进行数字图像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验证。廖鑫结合国内外图像篡改的公众焦点事例,详细介绍了图像真伪鉴别的被动取证典型技术方案,报告了其所属的实验室团队最近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取证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廖鑫还介绍了他所在学院和实验室团队的情况,以及学院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相关情况。专家简介:廖鑫,男,1985年生,博士,湖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博士,中科院软件所博士后,香港大学研究助理,美国UniversityofMarylandatCollegePark访问学者。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
    2018-05-23
  • 5月19日上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生导师田玉斌教授在数学楼S103作了一场题为“可靠性特征量的相关变点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学院青年教师与研究生代表30余人聆听了报告。田玉斌指出,指数分布是可靠性研究领域的重要分布,常用来描述产品的寿命。田玉斌从我国星载电子器件的可靠性问题研究的背景出发,报告了模型选择方法和经验似然比方法在指数分布随机变量序列参数、失效率函数和变异系数的变点检验问题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统计量的渐近分布,以及将该成果应用于我国天宫系列MOS管的数据分析的情况。报告会后,田玉斌结合讲座内容与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专家简介:田玉斌,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试验设计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敏感性试验设计方向的研究(敏感性试验设计已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试验设计领域的子方向),给出若干高效的序贯试验设计方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曾在2016全国试验设计及其应用研讨会上作大会报告,6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作为国际会议主席主持国际会议2次;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一篇论文提出的试验设计方法成为2014年全美联合统计
    2018-05-23
  • 5月21日下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数学与统计系吴静静教授在学院103报告厅作了题为“Estimationandclassificationforageneticdata”的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针对观察到症状后的白血病病人,吴静静旨在开发一种统计程序来诊断白血病的类型,以降低成本和简化诊断。她提出二样本的半参数模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MLE)和最小距离估计(MHDE),选出含有特殊标识的基因或显著基因,用加权平均法的分类原则对病人进行分类。最后,吴静静提出训练样本和独立检验样本的分类结果,并对比极大似然估计和最小距离估计两种方法在渐进有效性和稳健性方面的优劣。报告结束后,吴静静就核估计和非参数密度估计等统计问题与到会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简介:吴静静,统计学博士,其博士论文被加拿大统计协会评为2007年度加拿大最佳概率统计博士论文奖。随后受聘于卡尔加里大学数学与统计系,主要研究方向有非参数半参数模型,最小距离估计,混合模型,渐进有效性和稳健性,参数降维及其在基因数据、生物统计、经济学等中的应用。(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马欢欢苗山根)
    2018-05-22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