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4月29日,华南理工大学周智恒教授、曾德炉教授和广东工业大学杨祖元教授分别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师生作了《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与应用》《显著性物体分割的⼀些问题》和《相关源信号盲分离及其在医学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会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103会议室进行,学院部分老师及研究生30余人聆听了讲座。周智恒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研究背景和发展历史,接着从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未来研究方向等几个方面为大家全面讲解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使学院师生对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随后,曾德炉从显著性检测存在的问题出发,讲述了图像分割、显著性检测相关的研究方法,并讲解了课题组在2018年刚被CCFA类会议IJCAI接受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杨祖元讲述了盲源信号分离的研究背景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并展示了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并分享研究团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提问环节中,三位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耐心解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此次讲座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报告内容具有前沿性,三位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大家受益匪浅。(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刘国奇)
    2018-05-02
  • 4月28日上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国家杰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张新刚研究员和四川省“千人计划”人才、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成都有机所袁伟成研究员在我校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作学术报告。化学化工学院有关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报告会由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张贵生主持。张新刚作了题为“氟卤烷烃导向的催化氟烷基化反应”的学术报告,讲述了不同金属催化剂下氟卤烷烃导向的催化氟烷基化体系,包括亲核、亲电、自由基和二氟卡宾四种催化模式并发现了金属二氟卡宾偶联新反应。袁伟成作了题为“3-位含氮螺环氧化吲哚的不对称构建及贫电子苯并杂芳香环化合物的不对称去芳构化研究”的报告,从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常见的3-位含氮螺环氧化吲哚骨架的构建入手,汇报了近年来在通过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含氮螺环氧化吲哚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工作。报告会结束后,张新刚研究员、袁伟成研究员和与会师生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化学化工学院谢明胜刘起胜)
    2018-04-28
  • 4月25日上午,外国语学院邀请河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河师大附属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技术标兵张丽娜老师和郑州市第五十二中学党总支书记、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百千万人才英语学科带头人”、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李培红老师,在外国语学院国培教室作了有关英语微课程和基于目标的分课型教学设计报告。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全体教育硕士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外国语学院老师王晔向同学们解读了全国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及其重要性,指出参赛的细节和期望。张丽娜结合互联网和多媒体的技术以及自己的微课团队管理经验,向同学们讲授了很多关于注意事项和软件使用的经验技巧,并让同学们现场试用,为同学们指点迷津。李培红针对教学设计,结合自己教学和作为教师招聘评委的经历,向同学们诠释会教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并引导同学们对比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使同学们对于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讲座结束后,同学结合讲座内容与名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他们结合自己丰富的研究经验,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外国语学院王晔王蒙蒙)
    2018-04-27
  • 4月24日,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郑州大学二级教授杨志坚在数学楼107教室作了一场题为“关于拉回指数吸引子的存在性与稳定性的标准以及应用”的学术报告。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青年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等五十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中,杨志坚从拉回吸引子与拉回指数吸引子是研究无穷维非自治动力系统长时间动力性的两个基本概念开始讲述,报告了国内外学者在在拉回指数吸引子所做的重要工作,进一步介绍了他和他的团队研究动机以及在连续与离散情形时拉回指数吸引子的存在性与稳定性方面所做出的独特贡献,讲解了拉回吸引子在非自治Kirchhoff方程方面的应用。报告涉及到算子半群理论、泛函分析、能量方法、无穷维动力系统等,引起与会人员浓厚兴趣,大家就相关问题与杨志坚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杨志坚,郑州大学理学博士、日本九州大学数理学博士,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数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非线性偏微分理论及其应用和无穷维动力系统研究。现任美国《MathematicalReviews》评论员,《JournalofPartialDifferentialEquations》编委
    2018-04-27
  • 4月24日,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于敏数理科学奖获得者,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苗长兴在数学楼107教室作了一场题为“调和分析以及在偏微分方程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学院青年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共五十余人聆听了报告。苗长兴从薛定谔方程的散射问题开始讲述,介绍了菲尔茨奖获得者Bourgain,Tao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院院士Kenig在薛定谔方程的散射问题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在质量临界情况如何排除能量聚集,进一步介绍了自己团队为什么考虑带有位势的薛定谔方程的散射问题以及在该方面所做出的杰出工作。报告最后,他讲解了Mikhlin-Hormander定理、热核估计以及辛钦不等式等。在互动问答环节,与会人员踊跃提问,就感兴趣的问题与苗长兴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苗长兴,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曾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于敏数理科学奖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杰出专家,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在国际偏微分方程领域有影响的杰出数学家。在国内率先开展偏微分方程的调和分析方法研究,在国际一流的学术刊物(如:CPAM、CMP、ARMA、JFA、JMPA、SIAM、AIHP、CPDE、
    2018-04-27
  • 4月24日上午,应法学院邀请,澳大利亚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教授FloraSapio(孙晓义)莅临我校,在东区模拟法庭作了一场题为“欧洲的中国法研究”的讲座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律学科博士朱绍明担任翻译。法学院相关负责人和部分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FloraSapio追根溯源,以欧洲的中国法研究的曲折进程为基础,剖析了欧洲对现代中国法律的认识历程。她指出,中国法律的早期学者是由外交官、全球贸易公司成员和政府秘书兼任的,当时的欧洲人把中国法看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成体系的法律。在1949年建国后,中国的法律才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当中国加入WTO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2006年,学者们成立了欧洲中国法律研究协会,开始将中国法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中国法律中心在欧洲几所大学内建立起来,并与中国合作伙伴大学关系密切。在谈及欧洲人对中国法的研究时,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分析法律的儒家化和法与礼的辩证观为同学们解释了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法。在互动问答环节中,FloraSapio对学生们提出的传统法与普通法的区别、澳大利亚如何教授法律、对知识产权全球化的看法及中国的外国法研究等问题给出了独到而
    2018-04-26
  • 4月24日上午,应教育学院邀请,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李元昌在田家炳楼812教室作了题为“我的教育梦想与实践追求”的学术报告。教育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100余人聆听了报告。李元昌从自身农村教育教学生涯出发,介绍了对农村教学改革的不懈追求,并结合自己在秀水二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经历,阐述了“把学生的语文能力看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潜在生产力,把教学的过程视为培养和释放这种生产力的过程”的理念。随后,他结合丰富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案例,分析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的有效方法,进而提出“爱乡报国是语文教育之魂”的育人观。最后,李元昌将哲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出哲学是教学方法改革北斗星的论断。(教育学院朱珂杨扬)
    2018-04-25
  • 4月23日上午,应法学院邀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W.理查德和玛丽·谢埃尔曼学者、法律与国际事务学会主席团委员LarryBacker在东校区模拟法庭作了一场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法科生理想课程设计”的报告。澳大利亚大学教授FloraSapio,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律学科博士朱绍明,法学院副教授常宝莲及法学院部分学生聆听了此次报告。此次报告由法学院院长王鹏祥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教授孙海燕担任翻译。讲座以一带一路、美国优先贸易框架带来的挑战为切入点,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大学的学科设置、法律业内所面临的挑战展开。LarryBacker指出,传统的法律、经济、大数据领域,新兴的软法律、监管治理领域都面临着贸易格局的转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在贸易、基础设施、经济方面已经建立了全面的网络,但同时也为法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必须平衡法学学科的应用性和研究性,使中国大学培养出的法科生可以更好的处理这些挑战。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法律的发展。在培养法科生时,中国的大学应加强知识产出,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等综合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中国
    2018-04-24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