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9月20日,应商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唐任伍教授作了一场题为“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的报告。商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聆听了报告。唐任伍从“中国奇迹”与“中国模式”、“四大红利”催生“中国奇迹”、创造“中国奇迹”的红利风光不再、创新发展——中国的出路和前途四个方面展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为大家揭示了“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一结论。唐任伍以中国粮食产量、GDP增速、35年来中国创造的世界第一的相关数据向同学们展示了“中国奇迹”的惊人之处,详细介绍了催生“中国奇迹”的四大红利——改革红利、投资红利、出口红利及人口红利,并提出互联网是当今发展的第五个边缘革命。他联系中国实际,运用诸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的例子说明了创造“中国奇迹”的红利不再的必然性。最后,唐任伍从我国古典名著出发,提出“三位一体”创新理念,指出创新的本质是互相发现、连接与共享,要注意避免创新的三大误区,了解创新的三个市场、三类政策、三个步骤三个层次。(商学院王亚鑫张勤勤)
    2017-09-22
  • 9月20日至21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中国海洋大学李志清教授在学院CommonRoom作了题为“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和“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本科生共三十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在9月20日上午的讲座中,李志清以“荒诞”为主线,用三个小时的时间串讲了包括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以及荒诞派戏剧在内的整个二十世纪文学,内容丰富详实,使在场师生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在9月21日上午的讲座中,李志清回顾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史,其中包括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他从这些流派的重要作家入手,通过引用重要文学作品选段以及作品分析,系统讲述了这些流派的发展。最后,李志清分析了出现于十九世纪末期的象征主义对于二十世纪一些文学流派的影响。(外国语学院陈淑芬张秋生)
    2017-09-22
  • 9月10日,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清华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李海中、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丁青、日本福冈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生导师Qing-MingCheng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数学楼107教室举行,数学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李海中作了题为“Inversecurvatureflowandsomegeometricapplications”的学术报告,介绍了逆平均曲率流的研究背景,并以超曲面在空间形式或者黎曼流形warped乘积下逆平均曲率流为研究对象,得到了一些重要性质,证明了一些重要的几何不等式。Qing-MingCheng以“CompleteLagrangianself-shrinkers”为题,从欧氏空间中完备的自收缩算子出发,介绍了平均曲率流的自收缩算子的研究背景、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拉格朗日自收缩算子最新的研究成果。丁青作了题为“AlmostComplexStructuresonandRelatedSchrödingerFlows”的学术报告。他从几何大师陈省身先生遗留的研究问题进行导入,介绍了中近复结构和Schrödinger流,以及他在该领域取得的
    2017-09-17
  • 9月8日上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日本立命馆大学彦坂佳宣教授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日本語の「文」(単文)の仕組み”的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日语系本科生及研究生共百余人聆听了讲座。彦坂佳宣教授在讲座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被日本文化所吸引进而选择去日本读书的学生逐年增多,了解日本语文章文法的构成是十分重要的。他结合具体案例系统地讲解了日本语言文法的构成,其内在的结构和不同语言学者对于日语构成的看法。讲座结束后,部分教师与同学结合讲座内容与彦坂佳宣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外国语学院陈淑芬王胜男)
    2017-09-13
  • 9月8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日本大阪成蹊短期大学浅野敏彦教授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から受容した古代中国語単語の日本語化”的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百余人聆听了讲座。浅野敏彦在讲座中对词和词汇的概念、词汇的分类进行了解释,并通过实例对汉语词的历史进行了讲解,介绍了汉语词传入日本后是如何被慢慢接受并被使用的。在讲座的最后部分中,浅野敏彦对于起源于中国的词语在词义和书写上的变化也一一通过举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结合讲座内容与浅野敏彦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浅野敏彦结合自己丰富的研究经验,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外国语学院陈淑芬王胜男)
    2017-09-13
  • 9月8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JimCocola教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于晚上7时30分在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美国文学中的“北京人”》的学术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100余人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梁晓冬主持。JimCocola回顾了“北京猿人(PekingMan)”的发掘历史以及对相关的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学科的重要意义,介绍了1955年法国学者TeilharddeChardin对“北京人”的考古描述,美国科幻小说家P.K.Dic的thecrackofspace(1966)及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thebonesettersdaughter。他指出,国外学者对北京人考古发现以及化石遗失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或是想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政策,或是想要把这一“难解之谜”放入到侦探小说中,亦或是想要通过对“化石”的追索找到自己的“种族身份”。JimCocola还就跨学科文学研究的方法和实践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建议。讲座最后,JimCocola热情地解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外国语学院陈淑芬张楠楠)
    2017-09-12
  • 9月10日至16日是河南省首届社会科学普及周,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社科联下发通知,要求扎实开展2017年首届社科普及活动,普及周活动期间,集中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公众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我校在宣传周期间举行系列活动进行社会科学普及宣传。9月11日上午10时,社会科学处牵头举行了河南师范大学2017年度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启动仪式,社会科学处处长刘怀光宣布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参加启动仪式的50多人参观《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展览。普及周活动期间,我校还将召开《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座谈会、社会科学普及主题讲座和专家报告等活动。《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已经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6年11月18日审议通过,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规定每年九月第三周为全省社会科学普及周。(社会科学处徐新豪)
    2017-09-11
  • 8月11日下午,应环境学院邀请,国家杰青、国家纳米中心博士生导师唐智勇研究员,长江学者、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训教授,长江学者、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征教授,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徐东升教授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化学北楼N114会议室进行、环境学院、化学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聆听了学术报告。唐智勇做了题为“新型纳米金属有机框架催化材料”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纳米尺度MOF材料作为催化剂的结构特点表面配位特性,通过晶体结构设计、纬度控制及不同中心金属离子之间的耦合作用提高纳米MOF材料的表面活性,有效平衡反应物分子在其表面的吸附及产物的脱附,显著提高非均相催化、电催化及光催化过程中的活性及选择性,为催化剂的性能优化提供了全新思路。王训做了题为“亚纳米超薄纳米晶”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亚纳米尺度晶体材料的奇特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他通过溶液合成路线及簇的组装设计出一系列亚纳米尺度一维纳米线,这类无机材料呈现出与聚合物分子类似的力学特点及全光谱吸收特性,并能调控一维纳米线组装成各种管状、螺旋状结构,展示出这类新概念亚纳米材料的独特魅力。胡征做了题为“先进能源储存与转化:从碳质纳米管到纳米笼”
    2017-08-15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