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19日下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河南中医药大学宋学坤教授为学院师生作题为“基于转录组的癌症细胞系鉴定”的学术讲座。学院相关学科教师及研究生共同聆听本次讲座。宋学坤在报告中介绍了由于癌细胞系和肿瘤组织分别处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且体外培养的人类癌细胞系经过反复传代后也会发生转化,存在用于传代的细胞取样不纯及交叉污染等问题。其课题组基于一种利用基因表达数据相对秩次关系的REO方法,发展了鉴定细胞系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各细胞内基因表达的REO模式与临床癌症组织样本内基因表达量REO模式的相似性程度,鉴别、筛选与临床癌组织的表达谱秩次特征显著相似的细胞系。并且以肝癌细胞系为例进行验证,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报告结束后,宋学坤和与会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现场气氛异常活跃。专家简介:宋学坤,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学科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目前感兴趣的领域是计算机方法和肿瘤生物信息学特别是特征标志物研究的结合,以及在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分析中的应用。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首届自然基金面
    2023-05-20
  • 5月19日下午,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黄文树教授应邀为我校作了题为《日本鳗鲡IRF11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的学术报告。我校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80余人参加。报告由水产学院孔祥会教授主持。报告会上,黄文树介绍了日本鳗鲡IRF11(干扰素调节因子11)的基因结构和表达谱;随后详细讲解了IRF11在日本鳗鲡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调节I型干扰素和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产生来实现的,并且IRF11可通过其NLS结构域与Importin α/β蛋白的相互作用从而进行核转运。黄文树的学术报告内容非常丰富,报告后与我校师生积极讨论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鱼类抗病毒特性的认识。专家简介:黄文树 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水产学院副院长。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英国阿伯丁大学做访问学者。兼任福建省水产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水产学会第十届理事会鱼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免疫学与疫病防控,主持或参与国家海洋“863”项目子课题、国家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人民政府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
    2023-05-20
  • 5月19日下午,汕头大学李升康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东区实训楼203会议室进行,学校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计6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水产学院院长孔祥会教授主持。李升康以“外泌体在甲壳动物免疫防御中的研究进展”为题,首先介绍了外泌体的研究历史以及外泌体在调控机体菌群稳定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外泌体可能通过影响血淋巴细胞菌群稳定从而参与拟穴青蟹的抗菌免疫”的科学问题。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其课题组研究发现Rab11a蛋白可以促进外泌体分泌,外泌体携带的14-3-3蛋白可以与MyD88和TLR1互作,促使Dorsal入核而产生抗菌肽协助宿主抗菌。此外,他还详细介绍了外泌体介导拟穴青蟹血淋巴细胞铁死亡等最新研究进展。报告会结束后,我校相关老师和研究生就如何构建外源外泌体等问题与李升康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简介:李升康,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动物学会理事,广东遗传学会理事,广东省水产学会理事,广东省农业产业体系“海水养殖流行病学”岗位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汕头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汕头大学教代会职代会代表,理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2015年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
    2023-05-20
  • 5月19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展思辉教授,为环境学院师生作题为“微污染水体的深度净化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环境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报告由环境学院蒋凯教授主持。展思辉介绍了高级氧化技术在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应用,指出电子传递慢、自由基易湮灭等问题是制约污染物降解速率的关键问题。随后,展思辉围绕构建驱动位点促进自由基高效产生的新原理、优化吸附位点增强自由基氧化污染物动力学的新机制、设计协同位点选择性降解污染物提升可生化性的新技术三方面系统介绍了团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基于电子无序迁移所导致的活性位点电子密度低这一科学难题,展思辉提出了一种双元活性位点的改性策略,驱动电子定向转移以突破在环境水污染处理中电子转移阻力大的瓶颈。展思辉教授对如何将环境化学中基础的技术研究转化和应用到市政废水等实际场景的污水处理进行了展望。报告结束后,展思辉详细解答了参会师生对于相关研究内容的问题,与师生们就吸附位点和反应位点的竞争等
    2023-05-20
  • 5月19日下午,应学院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尤学工教授在崇德楼406为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关于历史教育研究的思考》的学术讲座。相关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10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由学院院长苏全有教授主持。尤学工从历史教育的概念、历史教育与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历史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尤学工认为历史教育主要是指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活动。它的主体以职业历史学家为主,但不限于职业历史学家;它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既包括历史工作者,也包括历史工作者之外的大众;它的形式既有专业化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也有社会化的出版、报刊、影视、网络等;它的内容以科学的历史观念、知识、经验、智慧为主,核心是关于史学与人生、史学与社会、人生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它的目的在于进行人的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它的要求是“自觉”,无“自觉”则无教育。尤学工进一步指出,历史教育的研究必须与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历史教授背后的权力和秩序。尤学工提出了历史教育研究的学术方向,鼓励在座师生在相关领域积极探索。讲座结束后,尤学工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他结合自身丰富的知识积累与研究经验,详细深入地解答了大家提
    2023-05-20
  • 5月19日下午,应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史研究》副主编汪高鑫在文昌楼116为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四部学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学术讲座。相关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10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由学院教授王记录主持。讲座共分为四部分,即“为何要以四部学的视野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经学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子学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汪高鑫指出,“四部”是指中国古代目录学上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它是中国古代学术与文化的基本形态,也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系统呈现。他认为,从学术分类而言,四部学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学术研究而言,四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打破畛域,实现融通,才能真正揭示出中国古代学术的特点。汪高鑫强调,从史学研究角度而言,只有以四部学的视角来关照中国古代史学史,才能真正揭示其发展面貌、特点和规律。讲座结束后,汪高鑫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他结合自身丰富的知识积累与研究经验,对学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答,在场师生受益匪浅。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历史文化学
    2023-05-20
  • 5月19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朱永法教授,为环境学院师生作题为“有机半导体可见光催化水净化研究”的学术报告。环境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报告由环境学院蒋凯教授主持。朱永法首先阐述了环境水污染处理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可能的解决思路,引出可见光催化氧化深度矿化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朱永法针对活性物种对污染物矿化度的调控、光催化原位产双氧水与光催化自芬顿快速矿化有机污染物、光催化还原反应脱卤去除新污染物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紧扣光催化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信息量丰富,为在座师生的学术研究带来很多重要的启迪。报告结束后,朱永法同参会师生开展了深入交流,详细回答了老师和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环境学院 董淑英 武大鹏)
    2023-05-20
  • 5月19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陈春城教授,为环境学院师生作题为“光电催化中的非自由基机制”的学术报告。环境学院相关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报告由环境学院蒋凯教授主持。陈春城系统讲解了课题组在光催化污染物去除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报告中,陈春城阐述了光电催化中自由基选择性差的瓶颈科学问题,并详细介绍了近年来课题组在光电催化中的非自由基机制研究工作:Fe2O3光阳极表面活化水分子氧形成Fe(IV)=O进而通过非自由基途径高选择性氧化污染物的研究。陈春城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模拟对比Fe2O3和传统催化材料TiO2的表面态密度差异,阐明了Fe2O3高催化选择性的本质原因是在催化过程中O 2p轨道和Fe 3d轨道较强的耦合作用和吸附后产生的间隙能级位置不同所致。陈春城介绍了课题组将AgC负载到BiVO4后应用于Cl-的选择性氧化的研究,发现其原有的自由基途径改变为非自由基途径并对反应过程中生成的高价Ag物种进行实验和理论上的深入探究,揭示光电催化中的非自由基特性。报告结束后,陈春城详细解答了参会师生对于相关研究内容
    2023-05-2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