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2月29—30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22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工作新使命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华东理工大学承办,通过腾讯会议和线上直播方式进行。闭幕式上,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宣布河南师范大学获得2023年会的承办权。承办交接仪式上,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院长魏雷东教授分别代表承办单位发言。魏雷东感谢协会把2023年会放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这是协会对河南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最高礼遇和最好致敬。他表示河南师范大学将尽心竭力当好东道主,组织好服务好承办好协会年会,力争为大家呈现一届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2023年9月23日是河南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23年会在河南师范大学举行,系全国社工教育协会年会首次在河南召开,这是社会事业学院蓄势待发第三个十年开局之年的开篇之作,更是为学校百年校庆献上的一份学术活动贺礼。(社会事业学院韩雅冰)
    2023-01-08
  • 为掌握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度,确保项目实施效果,1月6日下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于线上平台组织开展202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期答辩。教师毛哲山、纪敏、徐晓攀任评委。此次中期答辩分为PPT展示和专家提问两个环节,参与答辩的九组项目负责人分别对项目已开展情况、已取得成果、遇到的困难等方面进行重点汇报。其中,2020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刘振鹏进行了题为“农村‘数字弱势群体’帮扶难题与优化路径”的汇报。在答辩环节中,毛哲山提出项目搜集的帮扶政策过于宏观,无法体现与农村的具体联系,希望其可以着眼于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更加凸显农村特色。2020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孙晨馨以“七彩画乡”小屯村案例为切入点,汇报了“乡村振兴背景下PPP模式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问题与路径研究——基于辉县小屯村的调研项目”。徐晓攀肯定了项目的选题角度,并对下一步调研路径与方法进行优化调整。在此次中期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的意见极具针对性和敏锐性,不仅为各个项目查漏补缺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学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创新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张成功 赵 昊)
    2023-01-07
  • 为推动学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工作高质量开展,鼓励学院教师积极主动申报,1月5日下午,外国语学院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推进会在外语楼国培教室召开。学院领导及符合申报条件的50余名教师参会。会议由副院长王清杰主持。会上,院长刘国兵教授就学院科研现状和科研提升紧迫性做了强调,并就教师在科研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进行了解答。与会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科研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科研规划。院党委书记赵成福教授传达了学校关于社科基金申报工作的相关会议精神,并做了重要指示。刘国兵指出,2022年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成功获批省哲社项目6项,兴文化工程1项,创历史新高,但总体上学院科研工作形势依旧严峻。他强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人文社会领域级别最高、分量最重的国家级研究项目,代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水准,务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抓紧抓好寒假时间,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做好项目申报的论证打磨工作,切实提高学院基金申报质量,推动形成个个有想法、人人搞科研的浓厚氛围。赵成福强调,要充分发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精神,抓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的有利时机,牢固树立“从现在做起永远不晚”的意识,进一步明确
    2023-01-06
  • 12月31日下午,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吴致远教授在线上作了题为《技术文化层剖面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的学术报告,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50余人参与。报告由哲学学科负责人刘科教授主持。围绕报告主题,吴致远首先以“技术史研究是否只是追溯过去”“如何确证技术的进化特征”“田野调查的技术史意义是什么”等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技术圈、技术层与技术文化层剖面的概念与特点。其次他介绍了技术发展的进化性、技术进化的渐变性以及技术的传播性,这些是运用技术圈、技术层与技术文化层剖面理论分析技术史问题的前提。最后他结合技术史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认为技术史研究不仅要有谱系和补缺意识,还要在社会史背景下跨文化、跨区域进行。报告尾声,吴致远和与会师生进行了互动。刘科总结指出,吴致远寻找技术缺失、走进技术前沿的技术史研究有助于拓展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广宇 暴亚风)
    2022-12-31
  • 12月31日下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第九期思政名师大讲堂。本期邀请河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开封市集英中学教研组长李文娟作了题为《基于初高中学生不同思维水平的思政课教学》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百余人参与。张昊雷博士担任主持人。围绕报告主题,李文娟首先通过初高中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等分析了初高中学生思维的差异,并结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中高考试题总结了初高中学生思维特点。其次,她以《伟大的改革开放》等具体课例为例,详细介绍了初高中课标内容和学习要求的变化以及教师呈现方式的不同。最后,她提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五个方法,即阅读教材、思维导图、活用试题、时政分析以及重视实践,并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于研教材、研课标、研学生以及研自已。张昊雷总结指出,李文娟的报告内容丰富充实,要求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生要认真理解、消化和吸收。(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广宇 罗佳南)
    2022-12-31
  • 为推动学术交流,拓展我院师生国际视野,12月30日下午,美国佩斯大学公共管理终身教授陈社英受邀于崇智楼二楼会议室举办“国际期刊英文论文写作及发表经验漫谈”学术工作坊。学院教师及相关专业研究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院长魏雷东主持。会议伊始,陈社英结合自身经验,从审稿人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投稿和申请基金前要明确目标,注意细节,严格按照要求撰稿。与此同时,陈社英提出在撰稿前,同学们应当注重日常积累,关注到相关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提前为日后撰稿做足准备。撰稿过程中,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注重文献的时效性,引用权威文献和最新文献。陈社英特别强调了论文写作中研究问题和随机抽样的重要性。在提问交流环节,陈社英与师生展开互动,并对新年临近表达祝贺,现场气氛热烈,学院师生受益匪浅。(社会事业学院 夏甜甜 彭媚 李丹)
    2022-12-31
  • 12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应邀做客我校教育学部“梦瀛名家讲堂”,作题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学术报告。报告会通过线上方式进行,由学部党委书记陈勇主持。教育学部师生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周光礼教授从“两个大局”的国家发展宏观背景出发,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门章节,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从“教育科技人才战略定位的变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的战略考量”“努力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一流大学如何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四个问题展开。指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共生性,同气连枝。科技强国要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人才强国要求提高自主培养质量,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科技和人才离不开高质量教育体系,三大强国的统筹部署有利于支撑“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教育、科技、人才是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学部副部长苗学杰对报告会进行总结,指出本次报告视野广阔、站位高远、逻辑
    2022-12-31
  • 12月29日,环境学院召开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相关专任教师100余人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院长朱桂芬主持。会上,朱桂芬介绍了学院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及立项情况,讲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新的改革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撰写要求,对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作了动员部署。副院长(主持工作)曹治国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学院事业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各个科研团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团队在课题凝练、方向论证、学术背景和学缘结构中的优势,提早谋划、精准指导、积极落实各项措施,认真完成国家基金项目申报中的各项工作,争取在2023年取得更好成绩。院党委书记谢友海在总结讲话时强调,各个团队要按照学校和学院相关工作部署,以团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凝练研究方向,确定申报题目,写好申报书;同时积极开展外联工作,邀请同行专家评议、指导,组织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争取在新的一年进一步提升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质量和立项率。(环境学院 武大鹏
    2022-12-3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