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4月22日,应环境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研究员在实训楼1511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海岸带生态环境分析,监测与污染控制技术”的线上学术报告,环境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近50人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由环境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曹治国主持。陈令新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开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陈令新教授基于近年来团队研究,针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分析与监测(包括常规参数,污染参数和生态参数)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系统介绍了利用新型功能化材料和光电磁等探测手段,构建微纳尺度分析传感界面,实现化学测量技术在海洋污染监测上的创新。同时还在分析监测新原理、新方法和新仪器装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陈令新教授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分析、监测与污染控制技术领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报告会结束后,陈令新研究员与学院师生就海岸带生态环境分析、监测与污染控制技术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李想武大鹏)
    2022-04-23
  • 4月22日,应环境学院邀请,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张利兰副教授、赵纯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页岩气开采压裂返排水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和“炭基阴极增强电化学耦合多种氧化剂高效低耗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线上学术报告。环境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由环境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曹治国主持。张利兰老师在报告中介绍了川渝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厚的页岩气资源,但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需要详实的研究数据来指导页岩气开发后反排水的处理。以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例,以反排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盐类为切入点,以原核藻类(铜绿微囊藻)和真核藻(小球藻)为研究对象,评估了反排水各组分对生物细胞的毒理学影响,论述了复杂水体系中有机组分对无机盐类物质毒性的影响机制,兼顾了氧化胁迫作用对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报道从生物毒理学的角度详细讲述了页岩气开采废水对藻类细胞的毒理学影响,并系统讲解了生物毒理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最后,对页岩气废水处理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赵纯老师在报告中介绍了新兴污染物导致的严重水环境问题,同时详细分析了碳基材料在高级氧化过程中的优势和相关研究背景。接下来赵纯
    2022-04-23
  • 4月21日,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武汉大学田沺教授、北京大学陈知行教授、华东理工大学贺晓鹏教授,为我校师生分别作题为“功能核酸的化学调控和应用”“Gentle Probes for 4D Physiology”和“糖动态修饰与生物识别的化学检测”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师生参加本次报告会。报告由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仉华主持。田沺讲解了核酸作为靶标的生命过程干预,从功能核酸的化学调控到工具核酸,最后用于生命过程调控。她以课题组在该领域的近期研究成果为例,着重介绍了以G4作为新靶标或调控靶标的化学调控新工具的相关研究,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田沺详细分析和展望了功能核酸研究方向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前景。陈知行首先介绍了其求学历程,他就其课题组近期的研究工作作了详细介绍。从发展小分子、高分子及生物大分子探针,到用于先进生物成像技术和创新药物研发,他讲述了研究思路、研究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最后,陈知行就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挑战作了概述。贺晓鹏对其研究背景“糖化学生物学”及“糖生物学的重要科学问题”作了概述,然后对其研究方向“糖探针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及其课题组近期的研究成果作了详
    2022-04-22
  • 4月21日上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惠昌常教授为学院师生作题为“Centralizer matrix subalgebras”的学术报告,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此次报告。惠昌常在报告中由浅入深,从矩阵开始,引入主要对象:n阶方阵M的中心化子矩阵子代数(即和M可交换的n阶方阵全体),随后讲述了此代数相关的胞腔结构以及Frobenius扩张的性质。惠昌常还介绍了研究生现状和一些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报告会结束后,惠昌常与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解答。专家简介:惠昌常,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8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德国“年轻杰出学者洪堡奖”。在联邦德国Bielefeld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国际著名代数表示论专家Claus Michael Ringel教授。曾在德国、英国、比利时、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学术访问或合作科研。长期从事与代数表示论和同调代数理论相关的研究工作。在Adv、 Math等国际重要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
    2022-04-22
  • 4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吕晓睿教授应邀为物理学院师生作题为“Experimental overview on hadron spectroscopy”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聆听此次报告。进入21世纪以来,实验上陆续出现了多夸克奇特强子物质的报道,相关的物理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前沿热点。围绕近年来国际上强子谱学实验研究的进展,吕晓睿教授简要介绍了轻强子谱的研究,详细介绍了重强子谱在BESIII、LHCb和BELLE等大科学装置上的最新进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报告着重介绍了奇特强子态的研究,例如隐粲四夸克态、重类粲偶素态、Open-flavor奇异介子态、重味重子、双重味重子、五夸克态等重强子谱。吕晓睿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讲解细致认真,加深了与会师生对强子谱物理热点问题的认识,拓宽了研究思路。报告结束后,吕晓睿教授与师生进行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并对未来实验上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专家简介:吕晓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理学博士。2008年10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工作。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
    2022-04-22
  • 4月20日,应环境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葛茂发研究员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大气化学动力学研究”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师生参加报本次告会。报告会由学院党委书记苏现伐主持。葛茂发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大气循环的主要过程、影响因素和机制以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详细讲述了课题组目前关注的相关领域的科研实验,基金申请中所需要注意的重点和难点。葛茂发以其课题组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例,分享了对大气化学动力学研究的经验,相关的仪器设备的设计开发经验。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案例和方法、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讲解了国内大气化学动力学研究所需要注意的要点。报告会结束后,葛茂发与学院师生就气化学动力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武大鹏)
    2022-04-21
  • 4月20日,应环境学院邀请,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建平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硝酸盐还原与氮循环”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师生参加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曹治国主持。杨建平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和机制,同时以硝酸盐还原为切入点,详细讲述了电催化技术在硝酸盐还原以及治理环境中硝酸盐污染中的应用。杨建平以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例,系统讲解了电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和调控技术;他介绍了电催化还原硝酸盐的反应体系的设计搭建,以及对催化剂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调控提升机理;提出了研究探索硝酸盐电催化还原催化剂构效关系的一般策略和方法。会议最后,杨建平对硝酸盐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电催化技术水体脱硝领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报告会结束后,杨建平与学院师生就硝酸盐还原与氮循环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武大鹏)
    2022-04-21
  • 4月19日,应环境学院邀请,福州大学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张金水教授、张贵刚研究员和汪思波教授为我校师生分别作了题为“负载型催化剂的可控制备”“新型聚合物氮化碳光催化剂及全解水性能”以及“基于电荷分离动力学强化的光催化还原CO2研究”的系列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师生参加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曹治国主持。张金水在报告中介绍了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背景及制备和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在负载型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中,贵金属颗粒的尺寸大小不仅影响催化剂的反应活性,而且还会影响它自身的稳定性。张金水以课题组研究较为成熟的金纳米颗粒—二氧化钛负载型催化剂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碳包覆,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对金属颗粒的尺寸实现了有效控制,从而协同提升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此外,张金水又通过课题组几个相关的研究实例,详细讲解了增强金属纳米颗粒同载体衔接强度、调控金属纳米颗粒尺寸的一般策略,详细讲述了不同的负载策略的对金属颗粒尺寸、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张贵刚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氢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在目前国家的双碳战略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电解水产氢需要较大的能耗
    2022-04-2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