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师大

  • 石惠恩,男,出生于1932年2月,湖北省黄梅县人,中共党员,1958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河南农学院、新乡师院、河南师范大学任教。曾任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研室主任、教授,兼任河南省小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专家组成员,新乡市政府农业顾问、新乡市农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长于小麦生物学和高产栽培。扎根黄土 岁月峥嵘1953年夏,十九岁的石惠恩作为华中农学院即将走向农业广阔天地的首届毕业生,被分配到河南农学院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室,担任《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工作,同时协助吴绍联院长进行玉米科研。踏上这片广阔黄土地的他不禁回想起离开时年迈的教授对他说:“石惠恩,你被分配到河南工作,目前那里的条件还比较艰苦,那里的广大劳动人民温饱问题还有待解决。希望你到河南后,牢记党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尽快改变河南农业的落后面貌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祝你成功!”河南是举世闻名的古老农业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小麦的生产历史悠久。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加上“水、旱、蝗、涝”,四灾,饮着千年文明的黄河水的人民,却仍然过着“衣不蔽休、食不裹腹”的穷困生活。面对这贫
    2023-09-08
  • 王心语 张延 王冰雁王玉炉一生,肩抗学院发展之责,为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拓荒布种;身为学者,为有机化学发展砥志研思;作为教师,他身先垂范并寓教于行,实为“培育大师的大师”;而回归于自我,他偏偏只求“一箪食、一瓢饮”,返璞归真、一苇以航。于无声处听惊雷1960年,年轻的王玉炉从新乡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前身)毕业,其时他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毕业后,他顺利来到武汉大学学习一年,师从中国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曾昭抡。王玉炉一年只上24节课,每节课他都当最后一节来上,“在当时低标准、吃不饱的条件下,我的老师坚持每天爬上珞珈山,每节课为我们讲一些紧随化学前沿的‘好东西’。”这种意志鼓舞了刚刚开始触碰科研“基石”的王玉炉,也是后来他选择从事有机化学研究的不竭精神之源。1978年,饱读诗书的王玉炉开始着手他早年的合成化合物研究,首先就是进入工厂从事“异硫氰酸烯丙脂”的生产工艺研究。这种化合物味儿大且易燃,王玉炉却不怕:“当时都在怀疑这个化合物是否有毒,我却觉得即使有得癌症的风险,我也要把工艺提上去。”在无数次查文献、做实验的基础上,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异硫氰酸烯丙脂”的生产新工艺,这是运用在无
    2023-09-06
  • 整理人:王心语 王冰雁 张延杨清堂(1910-1990),河南巩义人。193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系,先后担任河南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解放后任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全国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河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兼秘书长,河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曾当选河南省人大常务委员、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于1990年12月26日病逝。1954年,杨清堂成为开封市人大代表。同年,杨清堂加入民盟,长期担任省、市民盟领导工作。来新乡后,他连任市人大第二、三、四、五届常委,第六、七届常委会副主席,被选举成为河南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第四届政协委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后,各种政策的落实使杨清堂看到了祖国美好的未来,他的政治热情更加高涨,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并于1983年成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任期中,杨清堂向大会提交的议案就有几十份,每一份文件都承载着他对身边大小事的关心。作为河南师范大学的教授,他关注到学校上空经常有解放军直升飞机驶过,飞机划破天空所产生的巨大声音打扰了学生的正常上课秩序。了解情况后,这位教授便立即在人代会上提交了“让解放军直升飞机改航,不在河南师范
    2023-09-03
  • 播撒学科理想的种子,使其长成参天大树;用现实的脚步,丈量学术创新的道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一代又一代学子成长、成才。这就是王桂兰校长,既是行政管理上的“女强人”,又被学生誉为科研育人的“好导师”。桃李芬芳教泽绵长谈及王桂兰老师与教育事业所结下的缘分,要追溯到求学阶段。“从河南大学毕业留校做专业教师之初,便立志争取做一名好老师和名教授。”尽管后因工作需要转岗管理,但她从未放弃教书育人、学术耕耘的理想追求,始终坚守园丁的初心和使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颗理想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润泽了一批又一批学子成长成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不能采用同一个模式。“研究生教学更注重思维方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本科生,则需注重专业兴趣培养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从教多年,王老师以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学科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善于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方面,我对学生要求较高,包括其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及对集体事务的热情和能力。鼓励学生踏实认真,诚实守信,勤奋进取,懂得感恩。”这既是她要求学生成长的“高标准”,也
    2023-08-24
  •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孙剑辉求学在师大、工作在师大、成长在师大、成就在师大,与师大有着融入血脉的情缘。1982年在新乡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前身)化学专业本科毕业之后,他留校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迄今为止,孙剑辉在师大已经工作整整40年。四十年风风雨雨,四十年砥砺奋进,他心系师大、奉献师大、敢于担当、勇毅奋进,在专业与学科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和重要成果,为环境专业创建、环境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省部级环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获批、ESI学科建设以及学院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艰苦创业筑根强基师大环境保护专业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国内首批设立的环境类本科专业。孙剑辉作为师大环保专业的奠基
    2023-08-20
  •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王雪生教授是我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奠基人之一,在学术问题上,他坚持严于律己、严谨治学,踏踏实实做学问;在教书育人上,他严格要求学生,被学生们敬称为“严师”。任教43年以来,他始终坚守教师岗位,用认真的态度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用耐心和恒心去教育每一位学子。愿以寸心寄吾党,且将岁月增山河。马克思主义是他毕生的信仰,他亦用一生的行动去践行爱党爱国的铮铮誓言。孜孜求学践行信仰1934年,王雪生出生在河南省灵宝市的山村里。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从小学习刻苦,成绩名列前茅,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时局动荡,生活困难,他却依然选择坚持钻研知识、汲取真理,用自己的力量去探寻一条报国之路。1946年,受战火的影响,位于开封的豫西师范学校被迫西迁至陕州,并在城
    2023-08-15
  • 鲁公儒,男,汉族,辽宁省人,1943年10月出生。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河南省优秀专家。鲁公儒承担了“Technicolor理论的唯象研究与粒子的探索”“人工色理论与顶夸克物理”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论文,创立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半单复合模型理论,两次获得省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并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晚秋,鲁公儒出生了,走过东北的雪地,踏入辽阔的中原。从选择物理开始,无论在哪,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始终走在中国物理研究的前沿,向着自己心中的物理梦不断前行……1978年,鲁公儒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新乡师范学院理论物理专业,1981 年毕业,后又获得四川大学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鲁公儒开始从事理论物理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大统一理论”“复合模型理论”“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CP 破坏与B物理”及“TC 理论与唯象研究”。在当时物理学界百废待兴的情况下,鲁公儒的研究走在学术前沿
    2023-07-26
  •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张深松,男,汉族,1936年11月出生,河南扶沟县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化学系,现为河南师大化学系教授。曾获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活动先进工作者、新乡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张深松幼时曾随母亲经历过8年离井背乡、流浪乞讨的艰难生活,他仍抓住了读书这根通向光明的绳索。解放后,他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一直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在这段宝贵的读书时光中,张深松刻苦努力,通过不断沉淀自己来改写命运。在许昌读高中时,张深松和化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一个农民的儿子的朴素感情爱上了化学,幻想着能有一天在工厂里将空气和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粮食,实现“农业工业化”。这
    2023-07-2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