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网 - 河南师范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 人民武装部 学生中心 国防教育教研室 学生资助服务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处长信箱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预警

发布者:党委学工部    发布时间:2018-07-03    浏览次数:850

预警一:升学考试结束,资助大考来临

又到一年招录季。历经多年奋斗,一大批学生即将通过升学考试,迈入更高学府深造。当孩子们沉浸在考试后的轻松和舒缓中时,学生资助工作者们却正在紧张侯考,不忘初心,只为答好学生资助这张民生试卷。在此,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敬全体学生资助工作者,同时发出提醒预警:升学考试结束,资助大考来临。

考题一:抓好资助政策宣传和安全警示

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入户走访、发放资料等多种方式送政策上门,让有资助需求的学生全面了解什么时候、到哪里、怎么申请国家资助;对一些地方、个别媒体的片面或不实报道要及时跟踪,正面引导;要通过警示教育使学生知晓诈骗分子惯用的行骗伎俩,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甄别能力,防范电信诈骗、“套路贷”、“回租贷”等陷阱。

考题二:抓实特殊困难学生排查

各地教育部门要联合扶贫等相关部门,全面排查建档立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等特殊困难学生群体;各高校要组织资助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给每一名新生打个电话,确认其是否存在经济困难,并做好后续资助。

考题三:抓细政策咨询和问题受理

各省级教育部门、各高校都要根据教育部要求,按时开通学生资助热线电话,认真受理学生和家长的咨询投诉,做到“件件有说法、事事有落实”,实实在在为困难学生解决问题。

考题四:抓准困难学生资助需求保障

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按照各学段的资助政策,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国家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元混合方式给予资助,保障他们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实现无忧入学、安心就学。

考题五:抓稳受助学生隐私和尊严保护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不许搞演讲比穷,不能集中发放具有明显标识的资助物品,严禁不加遮挡和筛选地对受助学生的隐私信息进行公示;宣传资助工作和受助学生典型时,涉及学生个人隐私事项,发布前必须征得本人同意。

写好学生资助奋进之笔,答好学生资助民生试卷,是全体学生资助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牢记这一使命,把资助的责任扛起来,把资助的关爱传出去,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长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预警二:“回租贷”中有陷阱,广大学子请小心

近年来,随着金融监管等多部门重拳出击,不良“校园贷”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据媒体报道,为逃避制度监管,部分网络借贷平台“换穿马甲”,将“现金贷”业务变身为“回租贷”,名为租赁,实为借贷,并将对象瞄准在校大学生,严重威胁到学生权益,形成校园安全隐患。

所谓手机“回租贷”主要运作模式是:第一步,用户(学生)将手机“卖”给平台,但手机所有权和使用权实际未发生转移;第二步,平台“评估”手机价款,此期间平台要求学生填写身份证信息、银行卡信息、紧急联系人等借贷数据;第三步,平台放款,学生实际获得相应借款中会扣除一部分所谓的“服务费”或“评估费”;第四步,手机“回租”,因实际未转让手机所有权,平台以手机“回租”方式,与学生约定租用期限(即借款期限)和到期回购价格(即还款金额)。在此期间平台要求学生提供手机账户信息,以便于远程掌握手机储存信息。平台通过类似此种模式变相向大学生发放高利息“现金贷”,最终可能会使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已有学生因此上当受骗。

因此,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出预警,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理性消费,知法用法。

第一,高度警惕。要多了解熟悉金融知识,理性分析贷款实际利率标准,不要心存侥幸、盲目信任。在金融服务消费等活动中要认真阅读相关合同条款,不要贪图“小便宜”,提高自己对不良“校园贷”业务及其变种形式的甄别和抵制能力,同时提醒身旁的同学和校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上了网络骗子的当。

第二,理性消费。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成长,要养成自强自立、艰苦朴素、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

第三,知法用法。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时刻绷紧自我保护这根弦,保护好个人信息和隐私,注意留存相关凭据。当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第一时间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商量,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同时再次郑重提醒大学学生工作者和资助工作者,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关心关注在校学生的大额经济支出,及时宣讲不良“校园贷”及其各类变种形式的危害,对不正常的经济往来,要提早作出预判和提醒,避免学生落入陷阱而不能自拔,避免小问题酿成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