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两个一流”要走出“三个误区”

时间:2015-11-11浏览:296设置

 

  近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部分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到2030年,若干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中国整体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这为中国高校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也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然而,要实现“两个一流”目标,还有许多硬仗要打。最重要的是应走出认识上的“三个误区”。

  一是要走出“盲目冒进”的误区。此前,我国已有不少大学提出了争创世界一流高校的目标,也作出了相应努力。不过,“两个一流”提出后,要谨防盲目乐观、草率冒进。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整体实力,还是学科影响,我们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差距。而这些差距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赶上来的。为此,要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要力避政绩工程,不搞假大空、瞎忽悠,更不能弄虚作假。否则,不但实现不了“两个一流”,还会败坏中国大学的名声。

  二是要走出“悲观等待”的误区。持有这种思想的人对“两个一流”表示怀疑,看问题多、看困难多,缺少必要的信心和勇气。应当说,“两个一流”目标的提出,考虑了中国的国情和大学的现状。虽然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国家的重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学软硬件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只要认识到位、决策科学、方法得当、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就能逐步缩小和世界名校的差距。望而却步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机会和机遇。

  三是要走出“事不关己”的误区。应当看到,“两个一流”的提出并没有在社会上、在大学里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有的管理者认为,“两个一流”是名校、大校、强校的事儿;不少教师认为,“两个一流”是校长、院长、学科带头人的事儿;一些社会人士认为,“两个一流”是大学的事儿。这种与己无关的认识,显然对中国大学的发展和建设非常不利。“两个一流”的实现,要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缺少了教师的参与,离开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什么一流都是空话。

  “两个一流”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中国大学的共同目标,而不是某几所大学、部分大学的私事。方案提出的“到2050年中国整体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更需要各高校的共同努力、协同创新。同时,实现“两个一流”要举全国之力。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都要为“两个一流”的实现和创建贡献力量。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