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 12月27日,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学位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立项名单,法学院与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申报的河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获批立项,是我校两个获批立项的项目之一。2014年,法学院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以来,高度重视法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习工作,将其作为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重要方式,与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新乡市牧野区人民法院、新乡市牧野区人民检察院签订专业实习协议暨研究生兼职导师聘任协议。2018年,法学院与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继续深化合作,签订共同设立“实习法官助理课程”的合作协议,逐步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从2018年开始,法学院先后选派4批、共计70名优秀法律硕士研究生到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业务一线从事实习实践。依托良好的合作,产出了一批优秀成果,法学院与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申报的《地方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获2020年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法学院第四届实习法官助理、201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刘祥跃荣获全国法院2021年度优秀应用法学论文三等奖等。此次法学院与新乡市中
    2022-12-28
  •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相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联合培养本科生行动计划,实现校院优势互补,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近日,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在物理学院设立“黄昆英才班”。“黄昆英才班”是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黄昆先生命名,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半导体物理基础、熟练掌握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制备技术、热爱科学研究,有志于从事半导体光电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高层次人才。“黄昆英才班”的建设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双一流”创建工程的重要措施,是我校与半导体所协同创新,发挥双方优势,实现产学研用结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学院将以“黄昆英才班”为切入点,践行“书院制”发展规划,深化与半导体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努力实现载体共建、人才共有、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进物理学“双一流”学科的高质量创建。 合作协议对“黄昆英才班”的规模、选拔方式、培养方式、学生管理、组织保障等做了明确规定。(发展规划处蒋祎物理学院张喜林张浩兴)
    2022-12-28
  •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多方面增强学生活力,12月16日至27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展“妙笔生花,情牵师大”主题“绘画+”开放性美术活动,学院近百名学生参与其中。活动以荣校爱校为主题,要求学生独立创作。学生充分利用身边元素,在多种日常物品上作画,推动了创作形式多样化。2020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李晓璐以瓷杯为画布,创作了书画作品《春暖花开,再遇师大》,作品情感真挚。2021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卢沛漫综合国旗、师大校门、枫叶等元素在文具包上进行创作,作品色彩搭配和谐,画面整洁美观。2022级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付晨汐利用手机壳进行创作,苍翠的枫树与柔和的背景传达出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在作品评比过程中,团委文创部通过大众评审与部门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作品评比公平公开公正。活动最后共评选出9幅优秀作品,并制作海报对获奖名单进行展示。参与活动的学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促进了自身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对于学院和学校的情感认同。本次美术活动不仅表达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而且活跃了学院的艺术氛围,助力构建学院三全育人格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22-12-28
  • 12月25日晚,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在学院报告厅召开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自愿报名的60名毕业生在线下参加,其余500余名本硕博毕业生通过线上参加。会议由毕业班辅导员高岩锋主持。学院党委副书记吴耀武指出,我们即将走出疫情的阴霾,社会经济将逐渐恢复常态,来年的就业形势会有一个好的转变,大家要充满信心,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勇敢走出校园,抢抓机遇。他强调,随着跨区域流动限制的解除,来年的各类面试绝大部分都会是线下模式,同学们要趁着寒假,做好个人形象设计,积极适应现场面试的新需求。吴耀武建议,要善于挖掘自身亮点,练好内功:回顾并凝练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成长经历,并形成个性鲜明、内容充实的自我介绍文字,并尽快熟练背诵,能够熟练地双语表达出来;熟悉报考专业相关导师的研究领域,为面试做好准备。吴耀武与学生进行现场互动,就面试中如何巧妙回答评委提问给出多条建议。高岩锋介绍了基层就业、参军入伍、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以及电子就业三方协议签约注意事项等内容,并宣布成立就业工作互助小组。他还特别对寒假安全、毕业生请销假规定、反诈骗、防传销等事宜进行专门强调。(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高岩锋)
    2022-12-26
  • 为鼓励学生学习红旗渠精神,激励青年艰苦奋斗信念,12月15至26日,生命科学学院举办礼赞红旗渠精神作品征集活动,学院全体本科生积极参与。活动包括“手绘历史——十年一渠我来描”“歌颂天河——林县奇迹我会唱”两个部分。手绘历史的参赛选手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回顾伟大工程红旗渠的历史,用画笔描绘出林县人民不畏饥寒交迫,削山头、挖土石、架渡槽、凿隧洞才开辟出来的“生命渠”。歌颂天河的参赛选手一展歌喉,用声音带领大家回顾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林县人民自己动手制水泥、烧石灰、埋炸药、修工具才建造竣工的“幸福渠”。参赛选手陶垚品激动地说道:“被周总理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其所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仅是老一辈人的精神缩影,更是指引我们新一代人的精神力量。”十年艰苦修一渠,万年精神永存续。本次活动充分激励生科青年主动学习红旗渠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未来,生命科学学院将持续深耕特色活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学院全面育人体系高质量发展。(生命科学学院 陈彦滨)
    2022-12-26
  • 近日,美术学院2020级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刘济鸣向学院捐赠防疫物资,助力学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学院师生的健康安全贡献一份力量,增添一份保障。受疫情影响,老师们舍小家为大家,在校内坚守岗位,对口罩等防疫物资的需求极大。在当下这样一个防疫物资匮乏的时期,刘济鸣同学向家人表达了想要向学院捐赠口罩的想法,得到了全家的支持,用自己的奖学金购买N95医用防护口罩并送至东校区门口。刘济鸣同学表示作为美术学院的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为学院做出贡献,尤其是在危难时刻,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爱心汇聚力量,真情传递温暖。刘济鸣同学在自身力所能及范围内,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美术学院学子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让爱心和温暖充满校园,同时也激励着学院师生携手同行、齐心战疫、共渡难关。(美术学院 张鹏飞)
    2022-12-23
  • 为进一步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体育学院团委于12月21日至23日组织开展“情在贺冬,意满冬至”节日习俗线上征集活动,吸引了两百余名学生报名参与。本次活动通过线上投稿的方式,对各地冬至风俗习惯及发生在冬至期间的小故事进行征集。活动收到大量来稿,同学们在稿件中图文并茂,分享独具地方特色的家乡冬至美食,如潮汕地区红桃粿、东莞本地咸丸汤、海南特色椰子水火锅等,还有与家人、朋友共度冬至的合影,满载温情。部分同学投稿叙述回忆里发生在冬至当天的难忘经历,字里行间都表达着对身边人和家乡的思念。学院整理并筛选出部分优秀代表作品进行线上展示。参与活动的同学表示:“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表达自己思乡之情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加强对彼此的了解,真的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活动。”本次活动进一步推动“时值冬至,继承传统”的学院文化建设,有效加深同学们对冬至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同时鼓励同学们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常怀感恩之心,做有志青年。 (体育学院 刘广宣 项依妮)
    2022-12-23
  • 为丰富学生体育锻炼内容,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体免疫力。12月21日,体育学院举办了“运动战‘疫’,未来可期——‘疫’起运动”线上锻炼打卡活动,共计一百多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分为“打卡收集”和“活动排名”两个环节,历时十天,打卡任务共10次。活动鼓励同学们在家进行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如瑜伽、健身操、太极拳等运动。活动还要求居家锻炼要科学、合理,每天运动量以1小时左右为宜,运动最佳时间为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活动期间,同学们通过“keep”App每天进行锻炼记录,并进行分享。健康是人们愉快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体育运动是获得健康身体和强壮体魄的有效手段。通过本次活动,有助于学生们防治疾病、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育学院 尚明锦 郑博元)
    2022-12-22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