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建设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学学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和校A级重点资助学科,拥有政治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在政治学理论、中共党史、科社与国际共运、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五个二级学科招生。

      本学科主要依托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现有教师48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0人,讲师8人;出站博士后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39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优秀专家2人,省“四个一批”人才2人;“555人才工程” 3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

      学科带头人王桂兰博士系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共河南省委特聘宣讲专家,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委员,二级教授,政治学一级硕士点牵头导师,政治学一级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天津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国家社科规划立项通讯评审和成果鉴定专家,兼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河南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教育学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在省内外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学科致力于将政治学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围绕政治文化、政治应对、政治文明、政府规制、政党政治等方面展开,形成了五个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方向,即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认同研究,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自身建设和社会认同的对策性研究,学术带头人为王桂兰教授;当代中国政治应对经验研究,侧重于建国以来党关于社会管理经验的总结和当前社会突发事件的应对控制能力研究,学术带头人为李洪河教授;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侧重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与国民素质构建研究,学术带头人为单培勇研究员;当代中国政府规制建构研究,侧重于当代中国政府政治中存在的规制缺失和合理规制的建构研究,学术带头人为苏晓红教授;当代中外政党政治比较研究,侧重于中外执政党建设的比较研究,尤其是亚洲新兴国家执政党的成功案例参照研究,学术带头人为孙景峰教授。

      近五年来,在王桂兰教授的带领下,学科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高层次科研成果。共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其中王桂兰博士的《文化软实力的维度》、《党的知识分子方略演进》、孙景峰博士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等论著都曾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图书评论》等报刊发表大幅书评,先后荣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先后在《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7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70项;荣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29项,其中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4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本学科还先后主办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学术讨论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全国文化论坛、“中国当代政治文化建设”等主题学术研讨会;学科成员先后参加了全国省级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会、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会和学术年会等。

      本学科还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大等单位学术名家李崇富、陈铁健、石仲泉、张启华、郭德宏、秦宣、田克勤等来校讲学,促进了学术交流。

     从本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排位情况来看,整体实力一直居于前列。根据武书连2012年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行榜公开数据,以本学科为主体的本校法学学科位居全国高校第78位,属B+ 等级;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开展的中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在近五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上,本学科一直位居全国政治学一级学科前列,其中2007-2008年度位居政治学科全国第31位,属A级,成为河南省高校同类学科中唯一进入A级的学科。

                                                                               (数据截止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