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学变革中孟子地位提升
宋彦松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孟子作为儒家学派核心代表,“性善论”与“仁政”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宋代是其地位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提升既源于儒学内在发展的需求,也与政治力量的推动密切相关。自中唐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孟子被确立为孔子后唯一继承儒家道统的人物,至宋代,理学兴起推动其地位显著上升。王安石等改革者将孟子思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孟子》正式纳入科举考试,元丰六年孟子被追封“邹国公”并配享孔庙,标志着其思想获得官方认可。然而,宋代学术界对孟子的争议从未停止,司马光、苏轼等人从不同角度质疑孟子学说,认为其与孔子思想存在本质差异,甚至批评其理论偏离儒家正统。这种“尊孟”与“疑孟”的思潮碰撞,既凸显了孟子思想在宋代学术中的核心地位,也推动了儒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解经方法深刻影响了宋儒的治学方式,朱熹将其纳入“四书”体系,进一步巩固其经典地位。此外,孟子“权变”思想为宋代变法提供理论支持,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为改革辩护,正是对孟子灵活应对时势精神的继承。宋代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教育政策强化孟子思想传播,使其从士大夫阶层扩展至社会各阶层。尽管“疑孟”思潮试图挑战孟子权威,但宋代对孟子的尊崇最终成为主流,其思想成为连接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的桥梁,深刻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儒家; 孟子;宋学变革;经学僵化;儒学革新;疑孟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广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