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名师

【竞相出彩献百年】石惠恩:在中原大地谱写金黄灿烂的篇章【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石惠恩,男,出生于1932年2月,湖北省黄梅县人,中共党员,1958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学

发布者:招生办    发布时间:2024-03-25    浏览次数:10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石惠恩,男,出生于1932年2月,湖北省黄梅县人,中共党员,1958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河南农学院、新乡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任教。曾任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研室主任、教授,兼任河南省小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专家组成员,新乡市政府农业顾问、新乡市农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长于小麦生物学和高产栽培。



扎根黄土 岁月峥嵘

1953年夏,十九岁的石惠恩作为华中农学院即将走向农业广阔天地的首届毕业生,被分配到河南农学院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室,担任《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工作,同时协助吴绍联院长进行玉米科研。踏上这片广阔黄土地的他不禁回想起离开时年迈的教授对他说:“石惠恩,你被分配到河南工作,目前那里的条件还比较艰苦,那里广大劳动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有待解决。希望你到河南后,牢记党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尽快改变河南农业的落后面貌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河南是举世闻名的古老农业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小麦的生产历史悠久。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加上“水、旱、蝗、涝”四灾,饮着千年文明黄河水的人民,却仍然过着食不果腹的穷困生活。面对这贫穷的土地,石惠恩心里明白,要想振兴农业,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那就是培养大批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加快农业科学研究的步伐。

1958年初秋,石惠恩迈进了新乡师院的大门,在生物系讲授农业基础课。虽然这是一门专业辅修课,但在他的心中,只要是知识,就没有主次之分。面对没有经费、没有助手、没有实验室的工作环境,石惠恩凭着一腔热情和干劲,自选题目、自筹经费,开始了他的研究工作。

五月的阳光虽不及盛夏的炽热,但也有几分火辣。石惠恩蹲在实验田里,手拿镊子、剪刀,小心翼翼地b拨开一朵朵小麦花,剪去芒镊出还躺在温柔乡中的雌蕊,再一瓣瓣合好,套上隔离袋、系上标签,这便是选中的“新娘”。几天后,他又从其它品系上挑出健壮的“新郎”,把它送到独守空房的“新娘”身边。至此,阳光下的石惠恩成就了一对理想的姻缘。每天中午,他都要在这里牵几十条“红线”。

当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渐成熟起来,正准备努力创造业绩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但这并不能阻止石惠恩科学研究的步伐。1970年,石惠恩来到封丘黄德农场干校参加劳动。面对眼前广袤的土地,苦涩之中反得几分安慰、几分踏实。在农场,他躬耕于陇亩之间,靠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地积累着第一手科研资料。劳动之余,别人在闲谈休息,他却弯下疲惫的身躯,仔细地端详着一株株麦苗,一丝不苟地记录、采集。

筚路蓝缕 玉汝于成

1972年,石惠恩重返新乡师范学院生物系任教。1974年,河南省科委根据生产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验组织成立了河南小麦高稳优低协作组,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多学科协作攻关,石惠恩被列为高稳优低协作组执行组的成员。即使是星期天和节假日,石惠恩也坚持在科研一线。

由于人手短缺,石惠恩请几位高年级的学生在假期和他一起做科研,他一方面耐心地传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悉心地指导他们毕业论文的写作。虽然他已是名声在外的科研工作者、教授,但他却总是和蔼可亲,从不摆盛气凌人的架子,深受学生们的爱戴。

农业科学实验,不仅需要搞好产量、还要提高质量。但小麦的品种种类繁多,如何挑选品种并因地制宜地种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石惠恩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自己动手创建一个小麦品质生态研究实验室。这一想法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在房源紧缺的情况下挤出五间平房。经过多年的积累,仪器设备一件一件地添置,玻璃用具一批一批地清洗干净,实验室不断改进完善,每年还可承担一定量的小麦营养品质的分析任务。

1990年春,石惠恩主持的《河南小麦品质生态类型区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从这五间实验室中出炉。论文发表后,获得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后又获省科技进步奖,国内外同行都对他称赞有加。同时,这几间被苦心经营的实验室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难以想象,就是在这几间所谓的“实验室”里,石惠恩竟然白手起家,取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石惠恩的小麦科研成果,4年内累计在全省推广2083亩,共计增产小麦58949万公斤。这就是石惠恩,一个有着火热心肠的知识分子在极其艰难条件下的杰出贡献。



砥砺深耕 惠及中原

石惠恩除日常的科研、教学工作之外,还向各乡镇推广农业技术,致力于把科学的种子遍播到豫北广阔的土地上。一次,某县的领导来找石惠恩请他帮助解决小麦受冻害及防治问题,这时的石惠恩既承担着教学任务,又有科研项目,实在抽不开身。看着来访者失望的神态,他想起了他曾参与指导拍摄的电视系列片《小麦高稳优低生产模式》是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来普及推广科学技术,他询问了详情,然后对着录音机开了个有声处方。这位县领导郑重地将录音带放在衣袋中,紧紧地握着石惠恩的手表达感激之情。

1984年由石惠恩主持完成的《河南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区划分及其生产技术规程》科研项目,密切结合河南生产实践,按各地小麦生育特点和生态条件等,将全省划分为十个小麦生态类型区,制定出了各个生态类型区的成套生产技术规程,为因地制宜发展小麦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特等奖。农民与专家携手,实践与科学相结合开辟了一片碧绿的原野,一个金黄的世界。据1985年不完全统计,全省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总计增产小麦10余亿公斤,相当于1949年共和国之初全省小麦总产量的1/2。

十年间,石惠恩以自己显著的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十项,正式出版了四本科研著作,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小麦生态与生产技术》获九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河南小麦栽培学》获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由于他在农业科技上的卓越贡献,1990年12月,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他“全国高等院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石惠恩曾不止一次地谈到他亲自参加小麦收割的喜悦:“每当我身临麦浪起伏的金黄色田野,呼吸着那扑鼻而来的阵阵麦香,我就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满足,一切酸甜苦辣,艰难坎坷也便是一种幸福了。”这就是一位将拳拳赤子之心献给祖国绿色原野的普通科技工作者的心声,是他在中原大地绿色里程的丰碑上刻下的深深印记。

(整理人:蒋玉炜 李昕颖 材料来源:河南师大报《中原绿色里程的丰碑—记小麦专家石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