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丽文学创作研讨会暨新世纪以来的河南文学研究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屈会超发布时间:2021-07-22浏览次数:395

论坛现场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发言

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邵丽发言

郑州师范学院校长孙先科发言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赵黎波介绍嘉宾


    新时代文学如何讲好‘黄河故事’?中原作家群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是什么?文坛新作《黄河故事》《金枝》的发表问世有哪些继承和突破?其独特性与价值意义体现在何处?”718日至19日,邵丽文学创作研讨会暨新世纪以来的河南文学研究论坛在新乡市成功举办。

此次论坛由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邵丽,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南飞雁,郑州师范学院校长孙先科,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治军出席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共享文学盛宴。

李敬泽认为,邵丽是一位具有强大文化自信和性别自信的作家。邵丽面对的不是《白鹿原》式的传统家族世界,而是如何在巨大时代变迁中重建当代家族叙事。她直面了当代史的叙述难题,独特地表达共和国的经验、改革开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想象、重构家族共同体,形成一种巨大的艺术可能性的敞开,发出独特的作家声音,值得学界去关注、研究。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指出,邵丽的写作是继刘震云之后的朴素现实主义的发展,怀着对文学的虔诚之意写身边生活,保持着可贵的本色、本真、本性。《金枝》作为邵丽的一部力作,独特地处理乡土中国在现代转型过程中革命史与中国传统史的复杂关系,为“中原书写”增添了大气、精细、富有隐喻性的内容,让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梳理了邵丽20余年的创作历程,认为邵丽的小说别具一格,有巨大的审美冲击力,都是直面主题的正面强攻,小说的情节设置、矛盾冲突剧烈,人物性格鲜明,是同时代作家中格外引人瞩目的。《金枝》中的父子关系是审父而不是弑父,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特殊性是通过邵丽想象和虚构出来的,读者可从中窥见我们自己。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认为,邵丽擅长从家庭内部和情感内部出发,将女性视角与河南在地的伦理文化和风俗民情结合在一起,讲述黄河岸边最普通、最日常的人们的故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指出,邵丽的创作有其作为女性的天然知觉,解读邵丽的小说需要关注其生命史与写作史当中的关键性时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指出,邵丽的小说看似素材剪辑不足,实则更有价值,《金枝》是具有时代征候的一个作品,是值得探论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指出,邵丽塑造的小说角色有很强的作者视角,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孙先科指出,《黄河故事》虽不是鸿篇巨制,但气象宏大,内在结构和质地非常严实,叙述机制具有独特性。  

邵丽从作家创作经验出发,对圆桌论坛作了回应,感谢与会专家的评点。她饱含深情地从《黄河故事》《金枝》的创作缘起谈起,认为小说家要勇于尝试、不断创新,小说创作的技术性处于无形之中。

本次研讨会分为圆桌会议、分组研讨、汇报总结三个环节,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赵黎波介绍了与会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主持圆桌会议,郑州师范学院教授孙先科、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周惠分别主持了两场分论坛,河南大学教授武新军、郑州大学教授李勇分别对两个小组48名学者的发言进行评议、汇报。

孙先科在研讨会总结时指出,邵丽作为河南作家中成绩斐然的代表性作家,其新作展现了河南文学在新世纪以来的创作成就,期待着邵丽的创作迈向新的台阶,也希望这种组织紧凑、富有地域特色和学术内涵的高水平研讨能继续延伸下去。

(文学院  陈云昊 王杰  供图  黄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