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应邀做客“卫风讲堂”

发布者:屈会超发布时间:2024-04-27浏览次数:86

426日晚,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应邀做客“卫风讲堂”,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为师生做题为“今日如何做个小说家”的讲座。讲座由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秦法跃主持,百余名师生参与了报告会。

徐则臣从中国诗词的发展出发指出,文学是世界观的反映。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从小说的角度理解人生的意义。一是要具备广阔的视野。用心思考同行钻研角度从而有所超越,打破局限,利用阅读式写作培养独到眼光,将他人经验转化为艺术行为,深刻地将问题想得高、想得宽、想得远。二是拥有理解和感知时代发展变化的意识。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作品外在框架和内容的新颖。三是要具备丰富的学识。将知识转化为拓展自身精神事业的营养和动力,通过人的情感深度把控和系统的学术思维训练,帮助作家提升发现、思考、解决和表达问题的能力。四是要考虑差异性。面对如今小说同质化严重现象,内容要独树一帜。作为中国作家应附着于历史和文化中,寻找文化靠山,从传统资源里转化出当今叙事资源,结合古今创作出具有差异性的文字,实现文学“两创”的意义价值。在讲座互动环节中,他针对学生提出的 “如何追求差异性”等问题做出详细解答。

秦法跃对徐则臣的分享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讲座从四个维度深入浅出地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做人、做事以及做学问的指导,为写作方法和技巧提供了建议。他鼓励同学们多阅读思考和写作,从文学中汲取人生智慧,向着自己的理想前进,培养深层的世界观,积极为文学事业做贡献。

专家简介:

徐则臣,1978年生,江苏东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夜火车》,中短篇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北京西郊故事集》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中国好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2019年凭长篇小说《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德、西班牙语等二十余个语种。

(文学院 阳敏敏/文 黄品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