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四川大学周维东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在崇文楼二楼会议室为学院师生作题为“鲁迅作品中的‘常识’问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李占伟、教授杨丹丹主持,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学习。
周维东指出,现当代文学研究尤其是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仍能够为判断鲁迅作品当中的既有看法提供重要支持。以鲁迅的三篇作品《一件小事》《药》《颓败线的颤动》为典型案例,他对作品相关研究中的既有观点提出质疑,并就此进行深入分析。周维东表示,从“道德优先还是生存优先”的角度来看,《一件小事》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知识分子向劳动人民的致敬”,认为其中蕴含了五四新文化中更为根本的“人道主义”选择问题,展现出鲁迅更高层次的自我道德要求与自我警觉。他在对《药》选文的分析中强调,文章的背后隐藏的是鲁迅的惯用概念——私爱,如华老栓对华小栓的关心,夏三爷出卖夏瑜,其都是血缘关系中利益发生冲突与否的结果,人人生活在皆可被“吃掉”的食物链中。在解读《颓败线的颤动》时,周维东认为,大众间接将鲁迅“神化”而缺失对作品的检验,鲁迅作品中生动充分展现了现代日常生活中的困境与问题,是宏大叙事中对人类自发觉醒的刻画。他认为,目前的现代文学研究正处于知识的大转型时期,原有固定的叙述模式遭遇困境,个人最朴实的经验也许就是对于文学理解的突破。
杨丹丹对周维东的分享表示感谢。他指出,“鲁迅如何理解现代人以及人的存在”逻辑是一种切实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逻辑,学生只有建构共通性情景,充分调动个人经验,才能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站在不同的立场、层面、角度上完成立体性的透视。
专家简介
周维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主持多项国家、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与延安时期的文学生产》《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多部专著,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成果被转载引用,曾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际郭沫若学会优秀论文奖。
(文学院 刘佳怡/文 杨俊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