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河北师范大学桑宇红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在崇文楼四楼会议室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从河北方言回溯近代汴洛音与幽燕音的接触与竞争”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孙志波教授主持,学院三十余名师生参与学习。
桑宇红以河北方言的现代地理分布为切入点,指出冀鲁官话的形成与宋元时期以汴洛音系(中原官话前身)与幽燕音系的深度接触密切相关。在音韵学分析方面,她通过对比宋代汴洛音与《中原音韵》的差异,重点考察声母清化与韵尾演变规律等音变现象,揭示了汉语语音系统的历时变化。她特别关注《中原音韵》中“两韵并收”现象,例如“戈”字同时归入“歌戈”与“萧豪”韵,认为这一现象体现了汴洛雅音的保守性与幽燕音系的创新性叠加,反映了元代官话多元语音层次融合的特点。针对冀鲁官话的语音分层,桑宇红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黄河南北区域的差异:黄河以北的冀鲁官话入声韵白读与北京官话一致,而黄河以南则更接近中原官话特征。她强调,这种分异实质上反映了北京官话与中原官话在历史竞争中的动态影响,尤其是元代以后北京官话随政治中心北移而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的变迁。讲座互动环节,桑宇红就提出的“北方方言入声韵消失阶段的读音情况”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
孙志波对桑宇红的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该研究为汉语方言研究提供了跨区域分层比较的新视角,不仅深化了学院师生对官话方言形成机制的理解,更促进了对语言接触与方言演变规律的认知,激发了相关领域的学术兴趣。
专家简介:
桑宇红,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美国爱荷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教育厅黄金台项目人才。主要从事方言学、音韵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现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方言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方言》《语言研究》《语文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文学院 朱冰洁/文 赵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