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特聘教授康保成在《文艺研究》2025年第6期发表学术文章《论元人散曲中的“黄冠体”》。
文章系统地考察了元代散曲“黄冠体”的形成、特征及影响。指出“黄冠体”作为道情艺术的曲体化形态,经历了从唐宋诗、词载体向散曲的演变。在金元全真教兴盛的背景下,“黄冠体”由道士与道教思想浓厚的文人共同创作,内容涵盖内丹修炼、道士生活、神仙歌咏及隐逸山水四大类。艺术上,“黄冠体”形成了组曲连缀、【耍孩儿煞】结构及愚鼓简板伴奏的丹田唱法体系,并通过杂剧、院本及明清俗曲道情实现了跨文体传播,以此确立了其在道教文学与散曲史上的关键地位。
《文艺研究》是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月刊。自创刊以来,该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推动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和文艺创作的繁荣。
康保成,中山大学教授、博导,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外籍教师,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多所机构客座研究员。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并在多个学术期刊或研究机构任编委或顾问。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本。参与《全元戏曲》、《全明戏曲》整理。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等奖项和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24年10月,康保成受聘我院“银龄计划”特聘教授。受聘以来,康保成老师多次到学院开设“银龄讲坛”讲座,指导年轻教师申报国家级项目,为学院学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今年5月,康保成老师还以我院为第一单位在《文化遗产》发表《“与宾客生旦杂处”新解——也谈中国古代戏曲脚色体系的形成》一文,就戏剧脚色的形成过程,不同的戏剧种类有不同的脚色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文学院 胡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