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昊老师发表鲁迅研究论文两篇

发布者:吴岸杨发布时间:2025-08-20浏览次数:10


近日,我院青年教师陈云昊副教授发表鲁迅研究论文两篇:在CSSCI来源期刊《现代中文学刊》2025年第1期,发表《鲁迅出门之后——丸川哲史教授访谈录》;在CSSCI来源期刊《鲁迅研究月刊》2025年第4期,发表《辛亥革命与鲁迅幽暗意识的起源》。这两篇鲁迅研究的论文,均为国家留基委公派早稻田大学访学期间完成的成果。两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鲁迅出门之后——丸川哲史教授访谈录》是对日本明治大学丸川哲史教授的访谈。丸川哲史老师作为明治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教养设计研究科的教授,长期关注东亚文化论、东亚思想史,既是现代中国思想的研究者,又是台湾文学研究、日本战后思想研究、东亚电影研究的专家。此次访谈围绕丸川哲史老师的学术经历及多个研究领域成果,从台湾文学研究、鲁迅研究、竹内好研究、冷战文化论,最终抵达了版画、帐篷剧和《野生的教养》。丸川老师从1980年代开始做日本战后文学批评,批判日本战后对殖民问题的处理。从此视域出发,丸川老师一方面聚焦于台湾的文化状况,关注“台湾鲁迅”陈映真,并与之产生联系;另一方面则一直关心战后日本文学,阅读了竹内好、武田泰淳等作家作品。而这两方面,最终都走向了对鲁迅的关注。鲁迅的遗产应当怎样在东亚传递下去,是丸川老师所着力思考并进行重新解读的部分。其所寄托的问题意识,仍然是第三世界的主体是什么?在当下的历史条件内,如何超越“冷战”的结构?这使得丸川老师的思考从一开始就具备东亚整体的视野,并在此基础上生产出一种相通的、反抗被压抑和忘却的文化论机制。这一机制不仅接续过去,同时直指当下,并通往未来。这篇文章是对日本当代鲁迅研究的重要引介。

《辛亥革命与鲁迅幽暗意识的起源》继承了日本鲁迅研究专家丸山昇的问题意识,试图推进鲁迅精神史的研究。鲁迅思想的暗部,起源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切身体验。在辛亥革命漫长前夜的晚清革命运动中,青年鲁迅继承了从邹容、陈天华到徐锡麟、秋瑾等人的奴隶性批判和革命牺牲之道德;在绍兴光复时期,鲁迅组织参与光复活动,与革命中人交往密切;但随之鲁迅就深刻地体验到了辛亥革命的挫折,陶成章之被刺、王金发的堕化、范爱农之溺亡等等。辛亥革命标记了鲁迅幽暗意识的起源。鲁迅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内化为自身沦为苟活者和看客的耻辱,并始终与之对峙,因为几乎“什么都没变”的现状使得革命者血的牺牲沦为无物。这一幽暗意识的生成,渗入其文学观、历史观乃至精神结构的存在论之中,成为鲁迅审视文学、历史和自身的思想基点。

此文曾在仙台的日本东北大学国际会议“鲁迅仙台留学12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并收录于日本周氏兄弟研究会主编《周氏兄弟研究·特刊系列第2·鲁迅留学仙台12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周氏兄弟研究特刊シリーズ2』),東京:花書院,2025年,第397-420页,具有良好的国际影响。

陈云昊,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原文化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早稻田大学公派访问学者,担任日本文教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主持有国社科、教育部、博士后面上一等资助等项目。

(文学院  胡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