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大学于景祥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

发布者:吴岸杨发布时间:2025-10-21浏览次数:10


1020日上午,内蒙古民族大学于景祥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于崇文楼二楼会议室为文学院师生作题“文章辨体的历史与现实”。讲座由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张富春教授主持,学院4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于景祥以先秦至明清的历史脉络为轴,围绕文章辨体的历史与现实这一核心主题,系统梳理各阶段标志性理论与实践。他指出,先秦至两汉是文章辨体的早期奠基阶段,文体与功能深度绑定,辨体核心聚焦“功能差异”以明确不同文体的应用场景。于景祥表示,魏晋南北朝是辨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辨体逐渐走向理论化与体系化,首次对文体的体制特征与风格要求进行系统区分。他强调,唐宋时期的辨体与“古文运动”深度交织,促成辨体中“骈散关系”的重构,骈体创作需兼顾文体传统与政治需求。明清时期的辨体则呈现出总结性特征,同时伴随着流派化争议。在现实层面,于景祥直指当前辨体面临的三重核心困境:创作层面存在文体混淆、违背传统规范的问题;研究层面存在标准混乱、忽视辨体历史传统的现象;教学层面存在相关知识缺失、学生辨体能力薄弱的短板。他建议将辨体研究回归历史框架,秉持中西互鉴理念,以客观、严谨的态度遵循文体规范,同时鼓励学生深耕经典文本,夯实辨体认知,提升文体辨识与运用能力。

张富春对于景祥的分享表示感谢。他指出,本场讲座系统呈现了文章辨体从先秦到明清的演进轨迹,深入剖析了各时期辨体理论的核心特质与实践逻辑,不仅为学院师生搭建了传统文体学研究与当代学术实践对话的桥梁,更为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思路指引与方法论支持。

专家简介:

于景祥,文学博士。现为内蒙古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辽宁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先后获国家科研立项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三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

(文学院 闫欣怡/文 汪莹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