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晚,复旦大学祝克懿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在崇文楼二楼会议室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学’与‘术’对话演绎的体用与知行关系”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崔应贤教授主持,学院50余名学生参与学习。
祝克懿从问题意识、“学”与“术”的范畴意义及互动关系、“学”与“术”解释框架下的“体用/知行”关系、修辞能力研究揭示的体用与知行关系、学术研究的本质特征五个方面展开阐述。她指出,修辞能力作为修辞学理论的核心范畴,其概念体系尚未经过修辞实践的感知验证与理性整合,语言本体功能缺乏全方位描写解释。当前诸多修辞能力研究虽切入社会语言实践,但在把握时代变迁与跨学科发展的结构功能形态演变方面,仍缺乏系统性认知与深入论证。祝克懿援引梁启超、严复关于“学”“术”的辩证关系的论述,阐明“体用”一词历史悠久,“体用关系”更是凝聚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辩证逻辑与学理原则。她强调,“体用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唯物史观意蕴的核心范畴与古人识解世界的认知框架,通过解析“体”“用”结合的辩证关系与多元语义可知,二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思想中内涵丰富、结构严密的核心范畴与哲学传统。
崔应贤对祝克懿的分享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讲座以“学”“术”为纲,深度阐释了体用、知行的辩证关系与修辞学核心命题,为师生搭建了贯通传统哲学与现代学术视野的认知桥梁,为学院修辞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与研究范式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专家简介:
祝克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修辞学、语篇语言学、语体学、语言风格学的教学与研究。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当代修辞学》主编。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学术委员/学术顾问/兼职研究员/评审专家。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陈望道研究会副会长。专著、合著、主编著作十八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省部级社科项目数项,获奖数项。
(文学院 刘子茹/文 何雅欣/图)

